赏析 注释 译文

边词

唐代张敬忠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旧来迟 一作:归来迟)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七十五。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首句中的“五原”,就是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张仁愿任朔方总管时为防御突厥而修筑的著名的三受降城之一──西受降城,就在五原西北。这一带地处塞漠,北临大碛,气候严寒,风物荒凉,春色姗姗来迟,所以说“五原春色旧来迟”。着“旧来”二字,不但见此地的荒寒自古迄今如斯,而且表明诗人对此早有所闻。这一句是全篇总冒,以下三句即对春色之来迟进行具体描绘。

  “二月垂杨未挂丝。”仲春二月,内地已经是桃红柳绿,春光烂漫,这里却连垂杨尚未吐叶挂丝。柳色向来是春天的标志,诗人们总是首先在柳色中发现春意,发现春天的脚步、声音和身影。抓住“垂杨未挂丝”这个典型事物,便非常简括地写出边地春迟的特点,令人宛见在无边荒漠中,几株垂柳在凛冽的寒风中摇曳着光秃秃的空枝,看不到一点绿色的荒寒景象。

  三四两句仍紧扣“春迟”写边地风物,却又另换一副笔墨。通过五原与长安不同景物的对照,来突出强调北边的春迟。第二句与三四两句之间,包含着一个时间的差距。河畔冰开,长安花落,暗示时令已值暮春。在荒寒的北边,到这时河冰刚刚解冻,春天的脚步声虽已隐约可闻,春天的身影、春天的色彩却仍然未能望见,而皇都长安,这时早已姹紫嫣红开过,春事阑珊了。这个对照,不仅进一步突出了边地春迟,而且寓含了戍守荒寒北边的将士对帝京长安的怀念。

  面对五原春迟、北边荒寒的景象,诗人心里所唤起的并不是沉重的叹息与忧伤,也不是身处穷荒绝域的孤寂与凄凉。这里是荒寒的,但荒寒中又寓有它所特具的辽阔与壮美;这里是孤寂的,但孤寂中又透露出边地的宁静和平,没有刀光剑影、烽火烟尘;这里的春天来得特别晚,但春天毕竟要降临。“河畔冰开”,带给人的是对春天的展望,而不是“莫言塞北无春到,纵有春来何处知”(李益《度破讷沙》)这样沉重的叹息。如果把这首诗和王之涣的《凉州词》对照起来读,便不难发现它们的声息相通之处:尽管都写了边地的荒寒,流露的思想感情却是对边塞风物的欣赏。在这一点上,《边词》可以说是开盛唐风气之先的。

  这首诗散起对结,结联又用一意贯串、似对非对的流水对,是典型的“初唐标格”。这种格式,对于表现深沉凝重的思想感情可能有一定局限,但却特别适合表现安恬愉悦、明朗乐观的思想感情。诗的风调轻爽流利,意致自然流动,音律和婉安恬,与它所表现的感情和谐统一,让人感到作者是用一种坦然的态度对待“春色旧来迟”、“垂杨未挂丝”的景象。特别是三四两句,在“河畔冰开日”与“长安花落时”的工整对仗之前,分别用“即今”、“便是”这样轻松流易的词语勾连呼应,构成了一种顾盼自如的风神格调。“治世之音安以乐”(《毛诗序》),这首诗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例证。不妨说,它是初唐标格与盛唐气象的结合。

张敬忠

一位不大出名的诗人,《全唐诗》仅录存其诗二首。据《新唐书张仁愿传》记载,中宗神龙三年(707),张仁愿任朔方军总管时,曾奏用当时任监察御史的张敬忠分判军事。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简贾新之

宋代赵蕃

君诗耻作阆仙瘦,颇厌飘零其故何。求士近闻劳仄席,斯人未用岂悬科。

交情满眼尽今雨,世态由来俱一波。所愿深持后凋节,传书独行不为过。

戊午二月九日出栈宿宝鸡县题壁 其七

清代张问陶

连城闭后万山荒,忍弃郊原作战场。贼有先声如唳鹤,官无奇策任亡羊。

飘摇鸿雁飞难缓,潦草弓旌气不扬。犹胜骄淫诸将吏,移营终岁避锋铓。

和陶渊明归田园居六诗

宋代陈造

良骥驰康庄,骧首轻韅鞅。
筋骨倏谢昔,得无伏枥想。
自审涎颡质,蹀躞欲奚往。
如我合渔樵,夺炀忘幼长。
资身本缺如,与世志空广。
老去傃所安,岂直乐榛莽。

感兴七首 其六

元代刘基

天弧不解射封狼,战骨纵横满路傍。古戍有狐鸣夜月,高冈无凤集朝阳。

雕戈画戟空文物,废井颓垣自雪霜。漫说汉庭思李牧,未闻郎署遣冯唐。

五台行 其四 北台

明代刘定之

白睛黑面沙陀刘,乘时虎视吞九州。龙床继拱两父子,凤历才逾四春秋。

湘阴登楼求死所,大原建庙依皇祖。髯王阵败愤世仇,独跨黄骝泣山雨。

归来抚剑自悲歌,无儿送老如愁何。薛甥继了何甥继,却向北台降宋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