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帝台春·芳草碧色

宋代李甲

芳草碧色,萋萋遍南陌。暖絮乱红,也知人、春愁无力。忆得盈盈拾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到今来,海角逢春,天涯为客。
愁旋释。还似织。泪暗拭。又偷滴。谩伫立、遍倚危阑,尽黄昏,也只是、暮云凝碧。拚则而今已拚了,忘则怎生便忘得。又还问鳞鸿,试重寻消息。
春天 伤春 怀人
赏析

  这是一首伤春词,写天涯倦客春日依栏怀人之情。词人漂泊遥远异地,突然看到一片春色,不禁忆起过去曾发生过的令人难忘的春梦往事,尽管已时过境迁,但衷情难忘,春梦常伴在自己的生活中。词的上片写海角春愁,下片写依栏盼音。

  上片“芳草”二句写泛观南陌。“芳草”即芳春时节原野上的野草。诗人词客常以草喻离情。如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这里是用“芳草碧色”,写春意之浓;写萋萋芳草,绿遍南野,喻春愁之深。接着“暖絮”二句,写絮飞花落,惹人愁思。“暖絮”,写杨花的轻飞,“乱红”,惜落花的飘零。这些都无力自主,均随暮春之风摆弄。这里本属“人知花”,即落花柳絮撩人春愁;而偏说“花知人”,即花絮知人春愁。这就足见词人的“春愁”,无人告慰。这样写不仅摒弃了落花柳絮引人愁的老套,而且写出物我同感的效果。“忆得”二句转入回忆,“盈盈”,美好的样子。多指人的风姿仪态。“拾翠”,指拾取翠鸟的羽毛以为首饰,后以指妇女春日嬉游的景象。“凤城”,旧时京都的别称,谓帝王所居之城,此指汴京开封。“寒食”,寒食节在清明前一二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因介之推抱树就焚致死,故定于此日禁火吃冷食。这两句是词人回忆往日的欢娱,写一位曾一起踏青拾翠的,风姿俏丽的女子,是多么令人羡慕;寒食清明节日,携手共赏凤城春色,又是多么令人神往。再接着“到今来”三句,写如今这一切像春梦般地烟消云散了,在遥远的异地,长期在外疲劳厌倦的客子,在忆着这恍如昨日的春梦,多么令人伤心。词情一落千丈,一下子由美好的境界,跌落到孤独惆怅的现实生活中来。

  词的过片“愁旋释”四句,写“倦客”的情状。愁情刚刚释去,可又像乱麻似的织成一片愁网。眼泪才暗暗拭去,却又偷偷地流下来。“谩伫立”四句,写“倦客”的孤单。“谩”,徒也,空也。即空自倚遍危栏,向意中人所在方向凝望,尽管磨蹭到天已黄昏,但展现眼前的也只是凝贴碧空的暮云朵朵,佳人仍不见到来。“拚则”二句,“拚”,舍弃,今口语“豁着”最是此意。这两句说要拼命舍弃的均拚命舍弃了,但要忘却的却怎么也忘却不了。充分揭示了词人欲罢不能的痛苦的心情。词末“又还”两句,写“倦客”的希望。既不能忘记,便再问鱼雁传书,试着再寻佳人的消息。“鳞鸿”即鱼雁。古有鸿雁寄信、鲤鱼传书之说,常借鱼雁以代书札。

李甲

李甲,字景元,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善画翎毛,兼工写竹。见《画继》卷三、《画史会要》卷二。《宋诗纪事补遗》中曾记述,李景元在元符(1098—1100)年间曾任武康县令;词存九首,见《乐府雅词》卷下。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导引·受遗仍几

宋代佚名

受遗仍几,负扆拥文明。勤翼助持盈。徽音不独流笙管,青册更峥嵘。羽軿上汉玉衣轻。隙驷去无程。宸心追远严成配,亿世乡粢盛。受天明命,作汉发灵长。龙日梦休祥。真人承体应图箓,庆祚启无疆。望舒未满殒清光。舜慕极旻苍。祢宫崇祔申追养,禘祫复蒸尝。

过王兰泉侍郎三泖渔庄感旧

清代吴嵰

湖海论诗日,惟余最少年。大名安石动,小友步舒怜。

竹里曾悬榻,花间屡泊船。渔庄今日路,肠断落星边。

留别子培舍弟七首 其六

明代宗臣

青云纷四极,不翳明月光。高台一以眺,远思从苍茫。

鸿鹄在中泽,岂为谋稻梁。神哉蛟龙志,尺渎宁终藏。

丈夫志四海,廖廓相翱翔。朝游过昆仑,夕游略扶桑。

无学儿女仁,白首恋故乡。

乙丑上巳江亭修稧分韵得同字

清代曾习经

生也无涯事不穷,世间还有永和风。他忧付与从今始,一笑相随亦愿同。

自昔文章工感慨,适来轩骑任西东。百花待放芦先茁,憔悴芹芽浅水中。

闲作四首 其四

明代杨爵

自古遭逢未有今,空茫宇宙见胸襟。狐乌走走声声叫,云雨朝朝暮暮临。

输已应知郭泰虑,济时还识范滂心。感来感去真机在,此理才知不易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