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宣城见杜鹃花

唐代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写花 写鸟 思乡
赏析

  此诗是感物而起兴的。“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觉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红色,仔细瞧,原来是杜鹃花开了。这杜鹃好像就是故乡的花。诗人的乡思因此被触动了。

  在蜀中,每逢杜鹃花开的时候,子规鸟就开始啼鸣了。子规鸟,又名杜鹃,花与鸟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诗人联想的一个原因。这鸟,相传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杜宇号称望帝,他自以为德薄,于是禅让了帝位而出亡,死后化为杜鹃鸟。暮春时节,它就悲鸣起来,鸣声仿佛是呼叫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昼夜不止,一直啼叫得嘴边淌出血来。此刻,诗人耳边似乎响起了子规鸟的蹄叫声,一声声地呼唤他归去。

  诗的一、二句,形成自然的对仗,从地理和时间两个方面的对比和联结中,真实地再现了触动乡思的过程。这两句的语序倒置:本来是先看见宣城的杜鹃花,才联想到蜀国的子规鸟,诗人却将它倒了过来,先写回忆中的虚景,后写眼前的实景。这样,就把故国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这故国之思原本就郁积于心,此时一旦勾起,大为凄苦强烈。然而,被乡思苦苦折磨着的诗人,眼下不能回到故乡去。青年时代,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要到故乡之外的广阔天地中去实现宏伟抱负。本想功成名退再荣归故里。不料功业无成,老来竟落到这步田地,他觉得没有面目见蜀中父老。何况,李白眼下困居宣城,拖着老迈的病体,也无法踏上旅途。飘泊终生的诗人,到头来不但政治与事业上没有归宿,就连此身也无所寄托,遥望着千里之外的故乡,他心中的悲戚可想而知。

  三、四句,分别承接一、二句,进一步渲染浓重的乡思。首句说“曾闻”,第三句则强调了真切如闻:子规鸟的俗名,就叫断肠鸟,“一叫一回肠一断”,它啼叫起来,没完没了,诗人的愁肠也断成一寸寸了。末句点明时令,用“三春三月”四字,补叙第二句;“忆三巴”三字,则突现了思乡的主题,把杜鹃花开、子规悲啼和诗人的断肠之痛融于一体,以一片苍茫无涯的愁思将全诗笼罩了起来。诗的三、四句看似对仗,其实对得又不甚工。诗句把“一”“三”两个字各自串连起来,纡结萦回,使人感到乡思袭来时无比的悲切伤痛。

李白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拊缶歌当行路难十五章 其十三

清代姚燮

空林缟叶飒哀素,屋角星河耿将曙。吴女夜坐方停机,楚客思家正行路。

路旁陵苕花不红,袷衣揽警鶗鴂风。寸心纡轸郁何物,苦制颠连委筋骨。

冯谖出事诸侯王,一剑难将万悲割。与人谋事身不周,道旁弃蒯谁拾求?

閒雅王孙樗里子,抱玉衔珠沈边死。

夫人七十寿二首 其二

清代张鹏翮

宦情早已叹飘蓬,那及江边一钓翁。五亩未营林下宅,不知何地傍云松?

和周子通助教同张元祯倡和诗卷子

元代成廷圭

懒性何堪接贵游,松江之下每科头。不能取友山中社,更欲移家海上州。

老去生涯清似水,兴来诗思淡于秋。玉堂杰作难为和,白首狂吟秪自愁。

余惠叔访旧

宋代戴复古

扁舟访旧入横塘,新柳今如旧柳长。
室迩入遥春寂寂,风流云散事茫茫。
纵题红叶随流水,谁弄青梅出短墙。
政是沈郎愁绝处,杜鹃不断叫斜阳。

题山水横看

宋代范成大

烟山漠漠水漫漫,老柳知秋渡口寒。
尽是西溪肠断处,凭君将与故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