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兰溪棹歌

唐代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春天 写景 山水 地名 民歌
赏析

  这是一首富于民歌风味的船歌。全诗以清新灵妙的笔触写出了兰溪的山水之美及渔家的欢乐之情。

  歌唱当地风光的民歌,除有特殊背景外(如刘禹锡《踏歌词》)取景多在日间。因为在丽日艳阳照映下,一切景物都显得生气蓬勃、鲜妍明媚,得以充分展示出它们的美。此篇却独出心裁,选取夜间作背景,歌咏江南山水胜地另一种人们不大注意的美。这是它在取材、构思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凉月如眉挂柳湾”,首句写舟行所见岸边景色:一弯如眉的新月,映射着清冷的黑暗,正低挂在水湾的柳梢上。雨后的春夜,月色显得更加清澄;时值三月(从下文“桃花雨”可知),柳条已经垂缕披拂。眉月新柳,相映成趣,富于清新之感。

  “越中山色镜中看”,此句转写水色山影。浙江一带古为越国之地,故称“越中”。“山色镜中看”,描绘出越中一带水清如镜,两岸秀色尽映水底的美丽图景。句内“中”字复迭,既增添了民歌的咏叹风味啊,又传递出夜间行舟时于水中一边观赏景色,一边即景歌唱的怡然自得的情趣。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船继续前行,不觉意间已从平缓如镜的水面驶到滩头。听到滩声哗哗,诗人才联想到连日春雨,兰溪水涨,滩声听起来也变得更加急骤了。在滩声中,似乎时不时听到鱼儿逆水而行时发出的泼刺声,诗人又不禁想到,这该是撒欢的鲤鱼趁着春江涨水,在奔滩而上了。南方二三月间桃花开时,每有绵绵春雨。这种持续不断的细雨,能使江水上涨,却不会使水色变浑,所以次句有水清如镜的描写,如果是北方的桃花汛,则自无“山色镜中看”的清澈之景。由此可见诗人观察事物描写景物的真切。因是夜中行舟,夜色本来比较黯淡朦胧,这里特意选用“桃花雨”的字面,感觉印象中便增添了黑暗的冬天色彩;夜间本来比较宁静,这里特意写到鲤鱼上滩的声响,遂使静夜增添了活泼的生命跃动气息。实际上,这里所写的“三月桃花雨”与“鲤鱼来上滩”都不是目接之景,前者因滩声喧哗而有此联想,后者因游鱼泼刺而有此猜测。两者都是诗人的想象之景。正因为多了这一层想像的因素,诗情便显得更为浓郁。

  通观全诗,可以发现,这首船歌虽然以兰溪之夜作为背景,但它着重表现的并非夜的静谧朦胧,而是兰溪夜景的清新澄澈,生趣盎然。而这,正体现出这首诗独特的民歌气韵,渔家的欢乐之情。

戴叔伦

戴叔伦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杂咏下 千岩万壑

宋代洪适

屏开山弄巧,岩秀壑争流。漫作剡中梦,难寻雪夜舟。

题唐子畏山水图

明代顾璘

赤城霞气连东海,九嶷绵绵舜陵在。曾游两地纵奇观,叠嶂填胸何礧磈。

洞庭波涛拍云天,吴江长桥绝可怜。扁舟夜携二三子,高歌月下招灵仙。

归来草堂老无力,山水迢遥苦难得。苏台居士好画手,一幅尽写苍茫色。

林壑高深气杳冥,空潭飒飒水风生。开帘对此坐清昼,彷佛邀余万里行。

游春台诗

唐代春台仙

玉幢亘碧虚,此乃真人居。裴回仍未进,邪省犹难除。
日落烟水黯,骊珠色岂昏。寒光射万里,霜缟遍千门。
玉魄东方开,嫦娥逐影来。洗心兼涤目,怳若游春台。
清波滔碧天,乌藏黯黮连。二仪不辨处,忽吐清光圆。
乌沈海西岸,蟾吐天东头。
凤凰三十六,碧天高太清。元君夫人蹋云语,
冷风飒飒吹鹅笙。

次沈节推韵

宋代杜范

春工剪水巧先呈,不夜寒光满地琼。
独捻冰须搜雪句,此时谁解与同盟。

饮方君舍晚归

宋代韩维

惨淡秋原思,归鞍暮向城。
野风吹酒散,寒日上衣明。
踯躅樵儿聚,喧呼猎骑轻。
村醪处处熟,准拟数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