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子夜吴歌·夏歌

唐代李白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赏析

  这首诗以写景起端:“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广阔三百里的镜湖,在含着花苞的荷花吐发的时候,西施泛舟出现了,成为采莲人,但是她的艳丽和美名引起了轰动,“人看隘若耶”,人人争餐秀色,使宽阔的若耶溪变得狭隘了,这一“隘”字传神,那种人潮汹涌、人舟填溪满岸的热闹场面,犹如呈现在读者眼前,将王维的“艳色天下重”的虚写,变成了轰动当地的如实描绘。这里又戛然而止,不再在西施身上着墨,而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让读者以合理的想象来补足:勾践早已确定使用美人计来对付吴国,而西施的美艳倾倒众生,轰动当地,那么越国的君臣也不用去费力探访了,有了这位不二的美女人选之后,才“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较之王维的“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语异而意同,王维的诗多了一重曲折,略去了勾践君臣实施美人计的过程;李白的诗实施了“截割”,割去了选作吴宫妃子的结果,同样地表现了“艳色天下重”的意义。这种截割,多了一些含蓄和暗示:既然是“归向越王家”,勾践同样也能留下这个美人,但他在“报吴”、“复仇”的目标下克制住了;而西施的入吴,却成为亡吴的原因之一。这等于是提醒读者:“到底是因为吴王夫差好色之过,还是由于西施成了亡吴的关键?如果西施是灭亡吴国的关键,那么越国在后来的灭亡又是因为什么?”李白没有对后续的发展着墨,并不是他写不出,而是他有意不写。这样做,同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西施采莲,在若耶溪里,不但有传说,而且合情理;至于泛舟三百镜湖之中,则是作者的想象了。但这一想象却有更改事实之嫌,因为如果是借镜湖湖水的清澈来表现西施“自鉴其美”,或者是借三百里的水程来表现拜倒西施的人的众多,那么下句“人看隘若耶”就显得多余了,这可能是李白百密一疏的笔误。

李白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藤树歌

当代卢青山

山缩瘦骨天压紫,老藤缠树树以死。自初竞高乃不觉,及本已涸岂独活。

时光瞬幻千年走,我如亲见千年后。朽者沦为蚁蠹屋,高者四顾悲无物。

岂必电雷相震击,訇然四崩为碎粒。此时藤裂如断蛇,四围卑草自春花。

二十一日晴过山园 其一

宋代韩淲

饭了小园间,乘晴享此闲。因行扫黄叶,随意看青山。

取径嫌林密,为基惜地悭。绳床坐来久,一饮又徐还。

宜男堂为汪氏题

明代胡应麟

阶前植瑶草,芳色暮离离。艳入三姬座,香飞百子池。

冰桃偕献实,玉树并生枝。旦夕佳男兆,华堂事事宜。

杂咏八首 其一

明代黄淮

春去秋来候雁,暮还晨往寒鸦。愁至不堪着目,几回搔首长嗟。

游建州陶园和渊明拟古八首 其六

明代郑善夫

秋登黄华山,恍然见大荒。前有乐天居,后有归来堂。

堂居厂云鸟,回池亦淼茫。主人端逸念,莳菊翳坻场。

天寒菊未华,逸念齐嵩邙。桴汎通永夕,万象争低昂。

情景苟不亏,余何动迷方。缅惟无穷门,引领情内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