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

宋代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写琴 音乐 写人 赞美
赏析

  这是一首写歌女弹筝的词,或有所寄托,或纯写眼中所见之人,耳中所闻之曲,不必深究。

  开篇先点出乐曲的格调,首先,用的是筝,而筝声向来苍凉柔婉,适合表现哀怨、哀愁的情绪,而歌女所弹奏的也正是类似湘江故事的哀伤曲调。乐曲本是要靠耳听,而无法目见的,但词人却突然从听觉转向视觉,说“声声写尽湘波绿”。这种修辞手法叫作“通感”,也称“移觉”,即将不同感官所感受到的诸如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感触沟通起来。因为文字最方便描写的是视觉,而对于听觉则相对难以描摹,所以用视觉来比拟听觉——澄碧的湘流。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确实易使人产生哀愁的情感.于是便以通感的手法来比喻筝曲。

  上阕后两句点明了通感所表述的含义,并点出弹筝人的身份——女子,在以筝弹奏“幽恨”之曲。

  下阕开篇也是视觉,重点从筝曲转换到弹筝之人,在宴会席间,沉静地弹筝,“秋水”也即澄澈的目光缓缓流转,表明弹筝的女子完全把整个身心都融合到所弹奏的筝曲中去了。而赏其弹奏者眼中所见既有澄澈目光,也有斜行的筝柱,也将筝和人合为一体,仿佛这乐声不是从筝上弹出,而是从弹筝女子心中涌出一般。正因如此,才能在筝声弹奏到最凄婉断肠的那一刻,女子缓缓垂下双眉,表情与乐声浑然一体,吐尽了胸中的哀伤和怨恨。

  全词语辞清美婉丽,情感真挚凄哀,风格含蓄深沉,令人可观可叹。

晏几道

晏几道

晏几道(1030-1106,一说1038—1110 ,一说1038-1112),男,汉族,字叔原,号小山,著名词人,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一般讲到北宋词人时,称晏殊为大晏,称晏几道为小晏。《雪浪斋日记》云:“晏叔原工小词,不愧六朝宫掖体。”如《鹧鸪天》中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等词句,备受人们的赞赏。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奉同太宰节使朱先生和郭景纯游仙九首次其韵 其一

清代包世臣

反经足兴民,好辨徒栖栖。智哉漆园叟,朅来潜蒿莱。

中牺惮白茅,化蝶怡丹荑。观妙冶骇跃,抟空云垂梯。

鼓盆饯灵匹,缘督御姹妻。肯作歧途伥,踧求亡羝。

皓皓善吾生,素丝斯可齐。

示女诗

唐代郫城令

深宫富贵事风流,莫忘生身老骨头。
因与太师欢笑处,为吾方便觅彭州。

和钝庵岁暮杂感 其一

清代宋实颖

年少才名也自雄,老来城北半飘蓬。闭门种菜浑闲事,输与人间霹雳弓。

知府提举访求前守凌公遗迹忽于庭庑雨压复壁中得公所题诗赋六绝句 其四

宋代赵蕃

故相曾兴告讦风,一时多坐语言中。乃知复壁遮防意,是谓知公亦爱公。

走笔谢王去非遣馈江鲚

宋代刘宰

环坐正无悰,骈头得嘉馈。
鲜明讶银尺,廉纎非虿尾。
肩聋乍惊雷,腮红新出水。
芼以薑桂椒,未熟香浮鼻。
河魨愧有毒,江鲈惭寡味。
更咨座上客,送归烦玉指。
饤饾杂青红,百巧出刀匕。
翩翩鹤来翔,粲粲花呈媚。
颇疑壶中景,仿佛具盘底。
又疑三神山,幻化出人世。
更于属餍馀,想像无穷意。
知君束装冗,不敢折简致。
厚赐何可忘,因笔聊举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