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汴河曲

唐代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写景 怀古 伤今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怀古诗多从眼前历史遗迹起兴,以今昔盛衰立意,在抒写历史沧桑感之中寄寓某种现实感慨。该篇即为典型的诗例。题内“汴河”,指隋炀帝开凿的通济渠。当年隋炀帝为了游览江都,前后动员了百余万民工凿通济渠,沿岸堤上种植柳树,世称隋堤。还在汴水之滨建造了豪华的行宫。这条汴河,是隋炀帝穷奢极欲、耗尽民膏,最终自取灭亡的历史见证。诗人的吊古伤今之情,历史沧桑之感,就是从眼前这条耗尽民膏,成为亡隋历史见证的汴河发兴的。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诗人在开篇写因汴河水引发的诗人对历史的回忆。汴水碧波荡漾,缓缓东流,堤岸上春柳随着清风飘荡,显出无限柔情,两岸都笼罩在一片花红柳绿之中,到处都是一片春光无限。诗人写春,但没有具体描绘春的景象。但是诗人巧妙加上了“无限”二字,便使春意变得具体形象起来。汴水悠悠东流的形象,本来就容易引发对悠悠时间之流的联想,缀以“无限春”,更使这条流贯无数春秋的汴水,带上某种象征色彩,而且唤起汴水两岸春色无限的联想。接着诗人联想到“隋家宫阙”,象征着隋代腐朽统治和豪奢生活的隋炀帝华丽的行宫,现已荒废颓败,只剩下断井颓垣供人凭吊了。“已成尘”,用夸张的手法极言昔日华丽消失殆尽。诗句以汴水长流与隋宫化尘作鲜明对照,两相比照,正见出自然永恒、人世沧桑、豪华如烟、历史无情,世事沧桑变迁之意油然而生。隐含在这种历史沧桑感中的深层意蕴,则正如刘禹锡《金陵五题·台城》所说:“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末两句继续写汴河岸边典型的景物,转从隋堤杨柳抒发感慨。柳絮随风飘扬,飘飞如雪,原是骀荡春光的标志,这该是让人心情舒畅的春色。但眼前这汴堤杨柳,却联结着隋代的兴亡,历史的沧桑,不免惹人欷歔慨叹。这些春色如今见证着历史,而当年隋炀帝沿堤栽种柳树,本是他南游奢华之举动的一个点缀而已,到头来它却成了荒淫亡国的历史见证。那随风飘荡的杨柳和飘飞的杨花,引起诗人的无限感怀,在怀着历史沧桑感的诗人眼里,它们仿佛是隋代豪华消逝的象征(杨花与杨隋构成一种意念上的关系,容易使人产生由彼及此的联想)。后人面对这垂柳,不禁生发出繁华易逝、历史永恒的感慨。不过更使人感怀不已的,或许是这样的现实:尽管隋鉴不远,覆辙在前,但当代统治者却并没有人从亡隋历史中汲取教训。在“风起杨花愁杀人”这种强烈深沉的感伤中,分明隐现着衰颓时世的面影。这也表现出诗人对国事的深切担忧。

  这首七言绝句,对比的运用,使隋炀帝自取灭亡的历史教训更加深刻。诗人将吊古伤今之情融入到了春色中,委婉曲折,感情深沉。最后伤今之笔,将诗人的忧国愁绪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李益

李益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发裕州短歌

明代王廷陈

黠卒前来意气雄,当阶缚我囚车中。飒飒惊飙动地至,城捲赤雾摧丹枫。

城中之人走相视,城外萧萧嘶晓辔。道上残杨扫冻帷,过雁鸣蝉双迸泪。

人生作吏何大苦,囊无一钱身被虏。可怜妻子尽畏途,南征白昼愁豺虎。

古来玉石怨俱焚,肮脏安能就圭组。

蒙左辖复次韵见寄复赋一首

宋代葛胜仲

四海吴兴公,嗜学屏尘霿。妙龄仪天朝,献纳言必中。

轩轩云鹏升,洋洋壑鱼纵。内庭大手笔,傅班真伯仲。

武库富所藏,砥柱矻不动。肮脏妨居中,大观俄归凤。

归来一丘壑,弹冠谢王贡。嶪峨悬霤山,窈窕琦玕洞。

奇礓不待辇,桐竹已前种。神畀贾长头,天扶孔独诵。

衡霍缩地来,林深听幽哢。轩池揽风月,杖屦屏营从。

山赀自足了,不待烧铅汞。斯文未应丧,审象俄入梦。

岩廊翊元化,告猷无日空。上游倚韬钤,出听秣陵讼。

方将脍刘辟,行酒赢万瓮。急流自勇退,惟深閟神用。

行藏亦何常,此道圣贤共。终为岩野霖,且并苕溪葑。

即席次韵器之相赠

宋代张镃

会閒须是莫论年,直把浮生付且然。
桂隐欲为山宰相,漆园曾是地神仙。
看抄妙句行催酒,更向清流卧泛船。
但喜相从得真乐,何心玩世学前贤。

题金山

宋代赵葵

紫金千仞郁崔嵬,四面惊涛卷雪堆。
屹立中流天柱壮,高标双阙海门开,
江流今古几分合,日月东西自往来。
一览象山皆{培土换山}嵝,不知身世是蓬莱。

望大牢山

明代戴良

稍入东胶界,即见大牢山。
峰攒侔剑戟,嶂叠类云烟。
棱棱插巨海,渺渺漾中川。
波涛共突兀,天日相澄鲜。
氓居接岛屿,观宇连术阡。
既馆茹芝士,亦巢遁世贤。
客行积昏旦,水宿倦舟船。
兹山思独往,结茅征愿言。
柁师不我从,太息归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