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闽中秋思

唐代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赏析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诗的开篇,即写闽中秋景。诗人以极为细腻的笔触,以雨中紫菊的艳丽色彩和风里红蕉的清脆乐音,新鲜生动地写出了南国特点。前句的一个“匀”字,极准确地勾画出雨的细密,雨的轻柔。在那动人的丛丛紫菊前,雨是那样的温情而善解花意,是它,将那大片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而后句的“弄”字,则以拟人的手法将“风”人格化。闭着眼想想,风吹红蕉,蕉叶声声有韵,这该是怎么的一种情致。这样的一幅声色俱备的图画,是很容易让人陶醉的。

  接下来的三、四两句,诗人有意地拓开一笔,将笔触延伸到人们的目力的尽处:“北畔是山南畔海”,诗句看似极为平实,却高度地概括出闽中的地势:北边是山,山道弯弯;南边是海,海浪滔滔。风景美妙得可以入画,可以为诗,可以作为旁观者兴奋地指手画脚,可是,真的走马行船却实在不易。于是,便有了结句的“只堪图画不堪行”。这不仅是诗人由衷地慨叹,也是全诗旨意之所在。

  诗为诗人客中之作,描摹的也是客地之美景,而透过这些“紫”、“红”的耀眼色彩,透过那些音韵和谐的声响,不难发现,诗人抒写的,原来是浓浓的思乡情怀,诗人笔下的景色,也都不知觉地印上了深深的乡愁的印记。于是,“菊”也好,“蕉”也好,乃至那“山”,那“海”,都成为诗人一种情感的载体,成为诗人以景抒情的绝佳选择。这就是所谓“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之意了。

  诗人跋涉异乡,旅途艰辛,又恰逢秋日,慨然而萌怀乡之感,则成为一种必然。可诗人在诗中,却有意识地不直接言明,而是将极和谐的风景与不堪行走的矛盾娓娓地道出,从而形成强烈的对比,借此,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缘于内心深处的隐痛。于是,一种叫作“乡愁”的东西,也就隐逸于其中,弥漫于其中。

杜荀鹤

杜荀鹤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李家娘

明代吴嘉纪

城中山白死人骨,城外水赤死人血。杀人一百四十万,新城旧城内有几人活?

妻方对镜,夫已堕首;腥刀入鞘,红颜随走。西家女,东家妇,如花李家娘,亦落强梁手。

手牵拽语,兜离笳吹。团团日低。归拥曼睩蛾眉。独有李家娘,不入穹庐栖。

岂无利刃,断人肌肤,转嗔为悦,心念彼姝,彼姝孔多,容貌不如他。

岂是贪生,夫子昨分散,未知存与亡。女伴何好,发泽衣香,甘言来劝李家娘。

李家娘,肠崩摧,箠挞磨灭,珠玉成灰。愁思结衣带,千结百结解不开。

李家娘,坐军中,夜深起望,不见故夫子,唯闻战马嘶悲风;

又见邗沟月,清辉漾漾明心胸。令下止杀残人生,寨外人来,殊似舅声。

云我故夫子,身没乱刀兵。恸仆厚地,哀号苍旻!夫既殁,妻复何求?

脑髓与壁,心肺与雠。不嫌剖腹截头,俾观者觳觫似羊牛。

若羊若牛何人?东家妇,西家女。来日撤营北去,驰驱辛苦。

鸿鹄飞上天,毚兔不离土。乡园回忆李家娘,明驼背上泪如雨!

赋得眠鬟压鬓花

明代沈守正

繁思独登楼,锖牵角枕愁。梦随人浩荡,花为雨淹留。

细瓣承鬟乱,娇容带腻收。芳鲜易摧萎,春草叹悠悠。

世事

宋代释斯植

世事皆浮云,人间几朝暮。不知溪上山,犹有桃源路。

奉和湘东王教班婕妤诗

南北朝孔翁归

长门与长信,日暮九重空。雷声听隐隐,车响绝珑珑。

恩光随妙舞,团扇逐秋风。铅华谁不慕,人意自难终。

晚抵彭城渡河

清代鲍之钟

乱山行欲尽,落日大河横。水长频移渡,堤高半掩城。

黄楼迷处所,白塔最分明。暝色沙桥路,弓衣数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