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鸿雁

先秦佚名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诗经 写鸟 抒情
赏析

  这是一首“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诗作,具有国风民歌的特点。全诗三章,每章均以“鸿雁”起兴,并借以自喻。首章写流民被迫到野外去服劳役,连鳏寡之人也不能幸免,反映了受害者的广泛,揭露了统治者的残酷无情。振翅高飞的大雁勾起了流民颠沛流离无处安身的感叹,感叹中包含着对繁重徭役的深深哀怨。次章承接上章,具体描写流民服劳役筑墙的情景。鸿雁聚集泽中,象征着流民在工地上集体劳作,协同筑起很多堵高墙,然而自己却无安身之地。“虽则劬劳,其究安宅”的发问,道出了流民心中的不平和愤慨。末章写流民悲哀作歌,诉说悲惨的命运,反而遭到那些贵族富人的嘲弄和讥笑。大雁一声声的哀叫引起了流民凄苦的共鸣,他们就情不自禁地唱出了这首歌,表达了心中的怨愤。

  这首诗感情深沉,语言质朴,韵调谐畅,虽是一首抒情诗,但又兼有叙事、议论的成份。然而此诗最大的特点是比兴手法的运用,每章开头都以鸿雁起兴,不仅可以引起丰富的联想,而且兼有比义。鸿雁是一种候鸟,秋来南去,春来北迁,这与流民被迫在野外服劳役,四方奔走,居无定处的境况十分相似。鸿雁长途旅行中的鸣叫,声音凄厉,听起来十分悲苦,使人触景生情,平添愁绪。所以以之起兴,是再贴切不过的了。全诗三章根据所述内容的不同,或是兴而比,或是比而兴。一章以鸿雁振羽高飞兴流民远行的劬劳,二章以鸿雁集于泽中,兴流民聚集一处筑墙。这两章都是兴中有比,具有象征意味。第三章以鸿雁哀鸣自比而作此歌,是比中含兴。比兴意蕴的交融渗透,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艺术表现力。由于此诗贴切的喻意,以后“哀鸿”“鸿雁”即成了苦难流民的代名词。

  另外,此诗每章所写的具体内容虽各不相同,但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首章写出行野外,次章写工地筑墙,末章表述哀怨,内容逐层展开,主题得到了升华。再加上“鸿雁”“劬劳”等词在诗中反覆出现,形成了重章叠唱的特点,有一唱三叹的韵味。

猜您喜欢

【中吕】山坡羊_春日二首芙

元代张可久

春日二首

芙蓉春帐,葡萄新酿,一声《金缕》槽前唱。锦生香,翠成行,醒来犹问春无恙,花边醉来能几场?妆,黄四娘。狂,白侍郎。

西湖沉醉,东风得意,玉骢骤响黄金辔。赏春归,看花四,宝香已暖鸳鸯被,萝绕绿窗初睡起。痴,人未知。噫,春去矣。

雪夜

扁舟乘兴,读书相映,不如高卧柴门静。唾壶冰,短檠灯,隔窗孤月是秋镜,长笛不知何处声?惊,人睡醒。清,梅弄影。

别怀

梨花都谢,在衫初卸,绿阴空锁闲台讲。远山叠,暮云遮,青青杨柳连官舍。此景此情难弃舍,车,且慢些。别,人去也。

食粟米粥,忆予姊小名即粟米

当代卢青山

种粟结成米,取米熬为粥。入口润而甜,齿舌生奇馥。

我姊名亦同,维命何苦毒。弱年逢家变,去父随母族。

母亦何所能,衣食不自足。挈筐拾残煤,勉以充灶腹。

况复持弟妹,有书谁能读。韶年终得嫁,遇人乃不淑。

骂斗无朝昏,日脚何堪续。离合两无凭,百折始脱缚。

幼子携不归,剜此心头肉。从此拘稻粱,四海穷奔逐。

事商与事佣,事事溃莫赎。中年孑然归,憔悴如枯木。

腊尽抚空囊,从我乞其谷。嗟我食此粥,忆我姊命酷;

不识彼此时,所食为何物。

因览蓬莱观雪唱和谨成二首 其二

宋代孙觉

蓬莱高阁与天同,雪过栏干万里空。湖海乍惊银汉落,乾坤都在玉壶中。

扁舟漾漾思乘月,病骨飘飘欲御风。辄莫画图传北阙,承明人更出江东。

太平寺

明代符锡

太平一片石,拔地拄烟霞。芳树春含雨,晴空鸟散花。

麓盘经阁迥,泷悍石梁斜。几日乘幽暇,重来问法华。

寄题李水部

宋代司马光

茅茨临素浐,沃野带长林。日永一堂静,草生三径深。

消忧何用酒,为乐不须琴。扰扰市朝客,无人知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