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润州二首

唐代杜牧

句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谢眺诗中佳丽地,夫差传里水犀军。
城高铁瓮横强弩,柳暗朱楼多梦云。
画角爱飘江北去,钓歌长向月中闻。
扬州尘土试回首,不惜千金借与君。

赏析

  第一首诗首句起势弘远。诗人登上向吴亭,极目东望,茫茫千里,一片清秋景色,给人一种极恍惚无际的感觉。诗人的万端思绪,便由登览而触引,大有纷至沓来之势。诗从眼前的景色写起,再一笔宕开,思忆起昔年游览的情形。“放歌”二字可见当年酣舞狂歌的赏心乐事,如今旧地重游,正逢惹愁的爽秋季节,神往之中隐含着往事不再的悲凉。一景一情,写诗人初上亭来的所见、所感,并点出时间、地点、事由。

  颔联没有续写昔年游览的光景,而是以不尽尽之,把思路从昔年拉回到眼前,承首句写诗人下亭游览时所见的景物。润州系东晋、南朝时的重镇,也是当时士人们嬉游的繁华都会。“青苔”二句,一写先朝遗寺的荒凉清冷,一写河边酒楼盛景依然,对仗工整。从写法上看,本来是寺里长满青苔,桥下荡漾绿水,诗人却故意颠倒语序,把鲜明的色彩放在句头,突出一衰一盛的对比,形象地反映了润州一带风物人情的沧桑变迁,这就为下一联抒发思古之情创造了条件。

  颈联再转,让思路从眼前出发,漫游时空,飞跃到前代。诗人由眼前的遗寺想到东晋、南朝,又由酒楼想到曾在这里嬉游过的先朝士人,巧妙地借先朝士人的生活情事而感慨。东晋、南朝的士人,旷达风流曾为一时美谈,可是他们在历史的舞台上都不过是匆匆过客,只留下虚名为后人所倾羡。中间两联由览物而思古,充满着物在人空的无限哀惋之情。

  诗人似乎长时间地沉浸在遐想中,直到日落月出,江面传来一声愁笛,才把他从沉思中唤醒。诗用“月明”表明时间的推移,以见沉思之久。“更想”的“更”字,则有无限低徊往复多情之意。然而这一联的佳处,更在其意境的深远。秋夜月明,清冷凄迷,忽然传来《出塞》曲的悲怨笛声,又给诗增添了一层苍凉哀怨的气氛。诗人由笛声而更想到东晋“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的吹笛好手桓伊,他要借桓伊的笛声来传达心中的无限哀愁。丰富的想象,把时隔数百载的人事联系起来,使历史与现实,今人与古人,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情事,在时空上融为一体。因此,诗虽将无穷思绪以一“愁”字了结,却给人以跌宕回环、悠悠不已之感。

  这首诗所抒发的,不过是封建知识分子因不得志所产生的人生无常虚幻的悲叹,但在艺术上独具特色。诗忽而往古,忽而现在,忽而为一己哀愁,忽而为千古情事,忽而熔二者于一炉;挥洒自如,放纵不羁,在时空上和感情的表达上跳跃性极大。前人评杜牧的诗“气俊思活”,于此可见一斑。

  第二首诗说明润州邻近对应着扬州,在长江畔城防更严密,更加适合旅游隐居,但也仍然多次成为亡国之地。

杜牧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夏日江上寄怀乔生兼讯黎美周归信

明代李贞

扶离染就罗裙茜,江妃笑上芙蓉殿。亭亭翠盖倚酡颜,秾李夭桃叹衰贱。

清溪女儿罢浣纱,蜻蜓艇子载琵琶。采菱歌怨江南暮,一夜风吹度落花。

忆君遥在城南曲,七尺虾须拥寒玉。庭前榴火烧白云,南熏一洗清如沐。

花渡头前金是塘,几回涉水行搴裳。闻道云英犹未嫁,相迎应学唱迎郎。

爱鹤

明代沈周

平生结好惟鸥鸟,彼此能閒两不猜。白日一沙秋梦稳,碧江千里雪痕开。

凭谁作色因高举,信我忘机复下来。人欲相寻旧盟处,钓竿新水夕阳台。

磷火

清代徐兰

土雨空蒙著衣湿,磷火如萤飞熠熠。须臾散作星满天,空际如闻众声泣。

有火独明必鬼雄,众鬼吐焰无其红。约束群磷共明灭,无乃昔日为元戎。

别有火光黑比漆,埋伏山坳语啾唧。鬼马一嘶风乱旋,千百灯从暗中出。

电声闪闪两军接,狐兔草中皆震慑。一派刀声不见刀,髑髅堕地轻于叶。

血过千年色尚新,那知白骨化烟尘。新鬼日添故鬼冷,无复寒衣送远人。

梦有持画卷者属余题诗醒忘其一二语因补成之 其二

清代傅维枟

渔翁应解爱烟霞,截竹编茅野作家。雨后南溪春水涨,青帆一片出桃花。

田园秋日杂与四首 其三

明代蒋山卿

久作山林客,虚为野老知。鹤衣行曳屦,乌帽坐弹棋。

煮茗频烧竹,炊羹旋刈葵。来朝菊花节,相约过东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