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秣陵怀古

清代纳兰性德

山色江声共寂寥,十三陵树晚萧萧。
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
赏析

  秣陵怀古,光看题目,似乎还是传统诗词中对六朝兴亡的感慨吟咏。可纳兰性德不然, 他围绕明朝开国建都于金陵,后来统治全国,迁都北京,最终仍落得个覆灭的命运展开议论。

  诗的前两句是借景抒情。“山色江声共寂寥”,秦淮自古繁华地,这里江山险要,有虎踞龙盘之势。可是如今南京钟山的美景、长江的水声都归于寂静,呈现一片凄凉的景象。诗人眼前是秣陵,但思绪所及,却是对千里之外的北京郊外的“十三陵树晚萧萧”的联想,晚风吹过明皇陵,只有树叶微微作响,两者同样都是一片萧索的境况。 “中原事业如江左”,这句将全诗主旨直接揭开:曾经统治全国的明朝政权,即所谓的“中原事业”,与历史上偏安于长江下游以东的六朝、也包括南明小朝廷这些所谓的“江左”政权没有什么区别。它们都是那样腐朽黑暗,荒淫逸乐,民不聊生,都是一再地重蹈历史的覆辙。一个“如”字,将看似对立的“中原”与“江左”等同了起来。这就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芳草何须怨六朝”。以“芳草”来咏叹六朝衰亡的诗词从来就有很多,如韦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王安石《桂枝香》“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等皆是。纳兰性德感叹人们何必总以芳草来感伤六朝的消亡,后来的朝代更替不也都是如此。可见,在他眼里,清朝取代明朝是顺应历史发展的。

  整首诗的描写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跨度很大,纵横万里,上下千年,虚实相映,写景和议论相结合,寓兴亡于山色夕阳、江涛草树之中,以更广阔的历史视野来看待世事的沧桑变化,突破了前人金陵怀古之作的旧框架。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治河傅中丞何侍御呼饮行台赋谢

明代王世贞

急管深杯缓客愁,严霜不傍月华流。中丞屋上乌能好,御史车前骢欲留。

今去咏何真作柱,古来称傅仗为舟。清朝功业堪俱就,转饷从输第一筹。

颐园秋日雅集

清代林培张

名园雅称集群才,更喜山城宿雨开。鸥鹭行中牵野藻,讴吟声里覆琼杯。

池环九曲穿芳径,屏耸双峰点翠苔。何幸劳劳尘外客,清秋胜地许追陪。

灌园

宋代韩淲

搰搰谁知旧汉阴,桔槔何待此机心。溪南上郭丘园地,应笑蒙庄著语深。

一字百题示商君祥 其三十三 僧

金朝李俊民

貌与松俱瘦,心将絮共沾。一庵空寂地,香火读楞严。

次西涯学士饯衍圣公作

明代刘大夏

欹枕秋风负胜招,群仙遥忆下烟霄。红螺醮甲金波重,宝鸭迎风玉篆消。

古锦奚囊推贺笔,清时吏隐笑由瓢。山花与主新名字,老我吟成侑酒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