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生日的经典散文

  孩儿的生日,娘亲的苦日!

  小的时候,不懂得多少事,只记得每年生日那天,母亲都为我格外做点好吃的饭食独享。这不是我的唯一特供,除了母亲之外,家中每个成员生日这天,都是这种待遇,其他人都吃普通饭菜。长大了以后才懂得母亲这么做的缘由。孩子的生日,大概都是利用可口的食物激励牢记的,大人们真有办法,会利用生物条件反射的作用,我很享受这种做法,每年还没到生日,就早早地盼着了。

  八零后的年轻人是幸福的,平时称心工作学习,生活不断提高,穿着时尚,日常饮食胜于当年的年节,尤其庆祝生日更加隆重,已经上升到联谊交际的层面,家宴聚会大餐不胜枚举。那时候,做事没有这么光鲜,更没有条件搞出复杂的形式。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在生产队里参加集体劳动,年终按劳动工时总计的工分配发生活物资,由于社会生产力落后,资源匮乏,老百姓的生活普遍都很贫困,日用品都要凭供应本购买,甚至还有吃粮短缺忍饥挨饿的情况发生。但是,百姓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精神百倍,干劲十足,艰苦奋斗,节衣缩食,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然而,现实就是现实,贫穷就是贫穷。当地百姓穿着朴素,饮食简单,一年四季靠红薯作主食,其他细粮米面特别金贵,作为年节福利分发各户,家庭主妇根据自家条件应用在日常生活里。

  父亲是家中唯一的男劳力,按生产队规定,,每天可以挣一个工时,但是父亲年纪大,干活跟不上进度,得不到整个工分。母亲年轻力壮,家里家外忙在前头,可是妇女不能跟男人同工同酬,只算半个工。每到年终结算分红的时候,家中所得粮油蔬菜秸秆等生活必需品都不够日后花用,每年的短缺部分,根本无人过问,要靠自己绝处求生丰衣足食。这时候,我就纳闷,国家提倡男女平等就是这样执行的吗?

  当时的人们没有太大的奢望,吃饱穿暖衣食无忧,全家平平安安就是最大的快乐。母亲一向积极乐观,勇于面对问题,遇到困难从不退缩。虽然家中穷困,日用不足,但是,母亲却能尽力把家里操持得井井有条,让每个人都舒心快乐。家里仅有的细粮,不敢随意使用,留作年节待客敬老、病号营养、大劳力改善伙食,平时的饮食需要在普通的食物上下功夫。所以说,我们小孩子过生日,不能跟重要的用场争嘴。为了我们高兴,为了大家吃得饱吃得香,这时候就体现出母亲的心灵手巧了。

  当时,一日三餐以红薯饭为主。每年分担红薯的季节,就是家庭主妇最忙碌的时候。洗晒红薯用水量大忙碌时要到村里几个水井去挑。留出蒸煮烧烤之用,剩下的红薯洗净,攃片晒干,用时再磨成面粉。母亲能用这种面粉做几种好吃的食物。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做面糊糊粥,再就是蒸死面窝窝头和大发糕,还有压河洛(类似玉米面条),更有特色的当地小吃。

  日常小吃拌“那狗”。我在百度上搜索,没有找到这种地方小吃的介绍,就简单地用“那狗”两个字代笔,百度上介绍一种叫“拌糕”的小吃,从字面解释,颇与“那狗”相似,希望有识之士指点迷津。据母亲说,这是很有趣的小吃,主要在采集食物原料时,可以享受不少鲜有的快乐。到村外挖各种野菜,去林里采榆树钱儿,都是孩子们喜爱的活动。回到家,洗净备用,先烧开水,放笼屉,铺屉布,把各种野菜和面粉拌匀,有条件的多加几种佐料,母亲只是放些食盐调味。在屉布上一层一层地追着冒上来的热气撒,最后盖好锅盖。等吃的时候,有人喜欢滴点香油,就着蒜汁吃。最适宜缺少口粮的人家充饥度日。

  可以解馋的要属蔬菜丸子焖子,地瓜粉锅边烩菜(几种蔬菜炖在一起,地瓜粉加水和成稀稠适度的浆汤,用勺子在锅帮上泼淋一圈,待半熟成型,铲到菜汤里)和嘎嘎汤(锅里是菜汤,在案上把窝头切成薄片,同菜一起煮熟,有油有盐特好吃,就是有点儿奢侈了)。

  最令人向往的是逢年过节。先是享受年节的喜悦气氛,然后就是一年到头吃不到几顿的美味。细米粮油做成各色糕点菜品,摆上供桌祭祖,拜年送礼敬长辈,招待来客,多余部分家人一起享用。有趣的是,母亲把饭菜做出了各种花样,带馅儿的就有包子、团子、盒子、咕咕虫,大蒸饺,小水饺,不带馅儿的有薄饼、卷子(就是花卷儿),捏成各种形状的馍馍(馒头)、点了花点儿放了大枣的年糕。不说吃着瓜子花生,挤到人群里看戏,单说说母亲做的饺子,真让其他妇女称道。这地瓜面的饺子不容易煮,放到开水里易碎。母亲有办法解决,先用开水烫一半,然后再加水加面,和得软硬适中,包出来的饺子,煮不碎,盛在碗里一个是一个。我们拿到大街上炫耀,那感觉简直就是一种骄傲,跟过生日吃到好东西一样快乐。

  二哥出生的年代,正是二十世纪十年浩劫期间,生产劳动由于诸多纷扰,人们生活水平一再低迷困苦。因为营养缺乏,母亲奶水不足,二哥发育不良,哺乳期竟然不会吃奶。眼看着饥饿哭叫的婴儿,母亲焦急万分。当时民间很少有奶粉,就是有,也买不起,后来,父亲托人买来藕粉。母亲把藕粉沏成稀汤,用小勺喂一口,再把自己的奶水滴进二哥嘴里,然后轻轻托一下二哥下颏,这才咕噜一声咽进肚里。邻家姊妹看着心烦,劝说母亲放弃,母亲没有听从。不论白天黑夜,如此往复不知道多少次,终于在母亲不厌其烦的精心哺育下,从死亡线上救活过来,渐渐地会自己吃奶,而且一天天白胖起来。儿女是母亲心头肉,舍不得丢弃啊!有过这样的经历,还在乎生日吃什么玩什么吗?

  有一位慈祥的母亲,是自己天大的福分。

  母亲勤劳善良仁义,爱惜父亲年长体弱,自己勉力忙碌家里家外。为了争取做工满勤,母亲怀孕期间也不休息,白天在生产队顶男劳力干活,夜晚还要赶时间做针线活儿,为家人换季拆洗穿戴。母亲为了我们健康成长,早晚精心呵护,白天洗净头脸才让出门,夜晚洗澡沐浴之后,让我们舒爽地钻进被窝,一面在煤油灯下做针线,一面执扇为我们解暑纳凉驱蚊虫。致使早产,产后大出血,我险些变成没娘的孩子。想象当时可怕的场景,我特别感激我的母亲。

  普通人难求富贵,但愿全家人团团圆圆,平平安安,这是老百姓最朴实无华的愿望。

  有人说,穷人家孩子懂事早。我们姐弟四人非常和睦,遇事忍让,吃穿从不挑剔攀比。父母给我们的吃穿分配平等对待,从不偏向。但是,姐姐常常把分得的小吃省给年幼的二哥和我,我们推脱不过就自然享用了。记得有一次,母亲领我路过一个走街串巷的小贩儿,我深深地被那优美的吆喝声和那诱人的手推车吸引了。尽管母亲走的很快,我在母亲怀里还是扭回小身子,遥望着忙碌买卖的生意人。当我扭回身子,看到母亲含泪的双眼。我没有向母亲讨要,因为我知道,如果母亲有办法,一定会让我高兴地跳起来。这件事我记忆很深,因为,那一天是我的生日。夜里母亲叫醒了我。屋里很黑,但是,依稀可以看见母亲扑闪的眼睛和微笑的面庞。母亲塞到我手里一卷饼,我真切地感觉到,是白天我所迷恋的美食,至今回味,依然觉得那是我今生难忘、任何珍馐都无以比拼的美味。我深深知道母亲的良苦用心!

  母亲忙忙碌碌为他人过过生日,却唯独不惦记自己。想起这些,我心里就不好受,决议为母亲办个风风光光的生日宴会。母亲却极力反对,说自家人一起吃吃喝喝,乐呵乐呵算了,不麻烦别人,更不希望叫别人花钱为她祝寿,那样太不心安了。我气不忿,我们为别人没少庆贺生日,不捞回点儿也太亏了!母亲开导我,咱管不了别人,可是能端正自己,以后还为别人祝寿,正常与人交往,钱是身外之物一花就没,人情却是天长地久的,不能割舍。最后,只好依了母亲。

  过生日只为心情高兴,母亲高兴,目的就达到了。

  令我最难忘的是母亲临终前两年的生日。这个时候,母亲已经病倒在床上,因为得的是脑梗,失去了活动能力,甚至咀嚼食物也不自如。我更加深深地自责,在母亲健康的时候,没有为母亲举办一次体面的生日宴会。现在,无论多么可口的美食,母亲也不能正常地品味并享受到生日的快乐。为了让母亲顺利的吃好吃饱,我尽量做母亲愿意吃的东西,象水饺、面片之类的食物,都要用勺子剁碎,等到送到母亲嘴边的时候,根本看不出来食物的原样了。母亲示意不让剁碎,但是吃了两口饺子,很费劲地咀嚼,还险些噎着。我好言劝说,母亲才同意力求顺利吃饱为目的。

  我不敢想象,我更不敢回想,母亲这一生艰辛困苦是如何熬过来的呀!母亲每年为我们为亲人过生日,为街坊邻里祝寿,唯独不为自己着想,母亲忧愁着我们的忧愁,快乐着我们的快乐。母亲一心重视他人,与人和睦相处,却从不借机索求自己曾经的付出,我理解我的母亲,还有别人理解我的母亲吗?

  母亲多次跟我们说,年节短暂好过,日子漫长天天过。每个人的生日都一个样,一天时间匆匆过去,时时陪伴的还是普普通通的一日三餐。要想生活好,就要认认真真快快乐乐地过好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