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春联散文

  在故乡过年,那红红的灯笼映衬着红红的春联掀开了春节喜洋洋的气氛,真是年味十足让人眷恋。

  春联,在故乡喜欢称作“对子”,传说是由古代的桃符演变而来。俗话说,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多年来贴春联已经成为故乡标志性的年俗。可以这么说,不贴春联就等于没有过年。家里再穷,哪怕不吃饺子,不放鞭炮,也一定要贴春联。正因为如此,春联贴在门上,美好的文字变成了对新年的祝福与期盼,也烘托出了浓浓的节日气氛。

  过去,故乡的春联都是由村里的文化人亲自书写,别看事情不大,那可是一项令人尊重的职业。记得我家的大伯便是村里的“一支笔”,他饱览全书气质儒雅长须飘飘,所到之处村民都是高接远送敬重三分。进入腊月二十三以后,村民们陆续把买好的大红纸送到家中,大伯来者不拒,将各家送来的纸张按照“大门”、“正屋门”、“厢屋门”、“圈门”、“粮仓门”等尺寸依次裁好,在众人的围观中,他聚精会神悬腕提笔洋洋洒洒,在一张带白脚的短纸上面,写上“六畜兴旺”,在单张红纸上面写上“出门见喜”,其余大大小小的正方形红纸上面写上“万象更新”、“欢度新年”之类的字句……不一会儿,地上便摆满了红红的春联,稍作晾晒后,在大家的感谢声中,大伯把人们送出门外,村民们满怀喜悦带着各自的对联返回家中。到了除夕日上午,家家户户开始贴春联了。按照多年的惯例,先要将大门、窗户、室内、室外的卫生彻底打扫一遍。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辞旧迎新的需要,关键是贴上去的春联会更加结实美观。贴春联的时候,要按照先外后内,先主后次的顺序,依次贴大门、房门及其他部位。其中大门墙上的一副对联,往往是写得既阔又长,人称“顶天立地”,内容诸如:“家住财源地,人在幸福中”、”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江山千古秀,祖国万年春”等内容,横批为“欢度新春”、“万事如意”、”吉祥幸福“等等。在农家大红“福”字自是必不可少,不但要对称贴在大门的门板上,而且要豪华气派,看后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中堂的对联配挂“八仙过海”、“五福临门”的内容格外醒目。小房对联配贴“五子登科”、“吉庆有余”等小幅年画耐人寻味;灶房的对联专为“灶爷 ”而贴:多是“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等内容。猪圈、羊圈、牛棚上的对联大多是“丰收人家”、“六畜兴旺”等内容;连影壁墙、石磨、碾子、小推车、拖拉机上也要贴带喜生财的字条;院墙上贴着“满院生辉”……红红火火的对联特别是贴在那些未施油漆,久经风雨剥蚀变得斑斑驳驳的木质门框门楣上,贴在那些经过长期烟熏火燎变得污渍满布的土墙上,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产生出了神奇的装饰效果,整个农家院落立即变得焕然一新,加上远近传来的鞭炮声、大人孩子们的嬉笑声,鸡鸣犬吠声,以及阵阵扑鼻的肉香、菜香,火药香、祭祀的香纸香,种种元素巧妙结合,造就了一种浓郁的过年气氛。

  现在,故乡的春联,随着时代的变迁内容不断更替,多了许多现代元素,对春联的样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可以说变得越来越精美,越来越上档次了。不过写对联的确是越来越少了,而购买印制对联的越来越多,有的家庭为了省事干脆把对联烧制在瓷红大门上,让人看后总有一种千篇一律的复制和急功近利的感觉,缺少了那种过年的吉瑞祥和,也缺乏了新春的气息和迎春的喜悦。

  通过新旧对比故乡的春联,总感觉现在是物质越来越富裕,“年味”却越来越淡了。倒是早年家乡贴春联过年的情景,那时虽然普遍比较贫困,过的是穷年,但却充满着浓烈的节日气氛,有一股醇厚的传统“年味”,总让我终生眷恋永远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