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并序全文翻译赏析

  燕歌行并序高适全文带拼音版

  yàn gē xíngbìng xù

  燕歌行并序

  gāo shì

  高适

  hàn jiā yān chén zài dōng běi , hàn jiāng cí jiā pò cán zéi 。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nán ér běn zì zhòng héng xíng , tiān zǐ fēi cháng cì yán sè 。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chuāng jīn fá gǔ xià yú guān , jīng pèi wēi yǐ jié shí jiān 。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xiào wèi yǔ shū fēi hàn hǎi , dān yú liè huǒ zhào láng shān 。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shān chuān xiāo tiáo jí biān tǔ , hú qí píng líng zá fēng yǔ 。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zhàn shì jūn qián bàn sǐ shēng , měi rén zhàng xià yóu gē wǔ 。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dà mò qióng qiū sāi cǎo féi , gū chéng luò rì dǒu bīng xī 。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shēn dāng ēn yù héng qīng dí , lì jìn guān shān wèi jiě wéi 。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tiě yī yuǎn shù xīn qín jiǔ , yù zhù yīng tí bié lí hòu 。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shǎo fù chéng nán yù duàn cháng , zhēng rén jì běi kōng huí shǒu 。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biān tíng piāo yáo nà kě dù , jué yù cāng máng gēng hé yǒu 。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shā qì sān shí zuò zhèn yún , hán shēng yī yè chuán diāo dǒu 。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xiāng kàn bái rèn xuè fēn fēn , sǐ jié cóng lái qǐ gù xūn 。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jūn bù jiàn shā cháng zhēng zhàn kǔ , zhì jīn yóu yì lǐ jiāng jūn 。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燕歌行并序高适全文翻译

  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 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敲锣打鼓队伍雄赳赳开出山海关; 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边蜿蜓不断。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 敌骑侵凌来势凶猛犹如风狂雨骤。

  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

  北方沙漠到了秋末尽是萋萋衰草; 暮色降临孤城能战守兵越来越少。

  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 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

  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边疆朔风凛冽要想回乡那能飞渡; 疆域旷远迷茫是人世间仅有绝无。

  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你我相看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 自古尽忠死节岂能顾及功勋受赏。

  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燕歌行并序高适全文赏析

  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到极大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淫迥异的现实。诗虽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为国御敌之辛勤。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诗的气势畅达,笔力矫健,气氛悲壮淋漓,主旨深刻含蓄。用韵平仄相间,抑扬 有节,音调和美。是边塞诗的大名篇,千古传诵,有口皆碑。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