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创作风格的淡和 玄言诗的淡的区别

陶渊明的诗歌从题材上划分主要有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其次还有行役诗、赠答诗等。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田园诗:描写了自然恬静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纯朴的田园生活。这是被诗人理想化、艺术化了的一种境界。反映了诗人的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和悠然自得的超脱心境,同时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和官场丑恶的一种否定。如《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野外罕人事]、《饮酒》[结庐在人境]、《和郭主簿》等。抒写了对躬耕生活的体验和对劳动的热爱,并体现了诗人对农民的深情厚谊。如《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描写自己生活的困顿和农村的凋敝,反映了诗人的理想化境界之外的现实世界。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乞食》等。
2.咏怀诗和咏史诗:陶渊明的咏怀诗和咏史诗内容相近,咏史亦是咏怀,它继承了阮籍《咏怀》和左思《咏史》的诗歌传统。诗的主要内容是抒发个人思想、情怀和志节。有的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入世与出世的思想矛盾;有的忧患生命价值的实现,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有的反映了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坚守个人志节的高尚品格;也有的以“金刚怒目式”的方式抒发着激愤的情怀。如《饮酒》、《拟古》、《杂诗》、《咏贫士》、《咏荆轲》、《读山海经》等多属这一类。
3.其它:陶渊明的行役诗是其宦游其间的作品,多是写行役之苦和厌倦仕宦思慕归隐的内容。如《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等。赠答诗多是写朋友之间的友情。如《答庞参军》、《与殷晋安别》等。此外陶渊明还有一些哲理诗。如《形影神》等。

玄言清谈是指魏晋时期士大夫崇尚老庄,空谈玄理,不做文章而流为清谈。后泛指不切实务的谈论。

玄言清谈与魏晋玄学同始于魏正始年间。清谈与玄学相结合,所谓正始玄风或正始之音,即指这时期的玄言清谈。
玄言清谈的名士以王弼、何晏为代表,清谈内容主要涉及究天人之际的玄学义理。清谈的玄学发挥《老》、《庄》义理,又以《老》、《庄》思想解释《易》,故《老》、《庄》、《易》号称“三玄”。王弼、何晏提倡的玄学极大地提高了哲学的抽象思辨性。在复杂尖锐的社会矛盾中,士族借玄学观察宇宙人生,玄学遂成为士族社会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以无为本,开物成务。这样,“贵无”哲学便成为时代精神。王弼、何晏提出“贵无”思想,主要是发挥了《老子》和《周易》中的哲学思想。玄学以王弼为代表提出“以无为本”的主张,“无”是天地万物的本源。王弼将“无”解说为“未形无名之时”,未形即没有形象,无名即不能用言语来表达。因此,“无”的性质乃绝言超象,唯其无形无名乃可成为有形有名之本。他从“体”、“用”两方面谈“有”、“无”之辩证关系。体用不能脱离有体即有用,有用即有体,而由体统率用,此即“以寡统众”。王弼认为,“道”即是“无”,无形无名,不具有任何属性,故具有普遍的抽象意义,而能成为万物存在的依据,即“本体”。而具体事物,有形有名,具备一定属性,即有其特殊的质的规定,因而有一定的局限,不可能成为万物存在的根据。这种“以无为本”的思想是很深刻的,它直接探寻宇宙的本质,试图抓住万物得以存在的共性,具有很高的哲学思维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