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与中国的交往

中国古代宋辽时期辽国与高丽的战争
由于不断遭受辽的入侵,高丽希望重新与宋恢复贡使关系,以期联宋制辽。高丽使者尹徵古入宋,表示高丽决心归附宋朝。1015年,高丽再遣郭元入宋献方物,并抱怨辽连年入侵,请求宋救高丽于危难之中。1016年,高丽更是改奉宋朝的年号大中祥符以纪年,表示联宋抗辽的决心和诚意。但高丽的这一系列举动,并没有打动宋朝廷。宋朝之所以不愿援助高丽,是因为宋与辽已经签署“澶渊之盟”,宋朝不愿为高丽而撕毁协议。不过,虽然宋不同意与高丽联合,但还是非常友好地接待了高丽使节,并回赠高丽国王礼物,宋朝还劝高丽与辽自行修好。

公元1017年(辽开泰6年,宋天禧元年)5月,辽命枢密使萧和卓为都统,汉人行宫都部署王继忠(了解??军大败。遂与次年十月,再命东平郡王萧排押为都统,殿前都点检萧屈烈为副,东京留守耶律八哥为督监率军十万伐高丽。高丽以平章事姜邯赞为上元帅,大将军姜民瞻副之,率军二十八万八千三百迎战。姜邯赞伏重兵于兴化城,欲以逸待劳,一举歼灭辽军。但萧排押出其不意,迂回包抄,绕过兴化城,直趋开京。此举虽然达成战役上的突然性,然而由于辽军先天不足,攻城能力太差,面对高墙坚城的开京无能为力,乃大掠而还。

辽军与姜邯赞所帅之高丽军在茶,陀二河遭遇,辽军诸将皆欲使高丽渡两河而后击之,都监耶律八哥独以为不可,曰:“敌若渡两河,必殊死战,此危道也,不若战于两河之间。”萧排押从之。及战,高丽以强弩夹射,相持未决,忽风雨自南来,旌旗北指,高丽兵乘势攻之,辽师大败。天云,右皮室二军溺毙者甚众,遥辇帐详稳阿果达,客省使酌古,渤海详稳高清明,天云军详稳海里战死(凭借此役姜邯赞成为朝鲜历史上与乙支文德,李舜臣并立的圣将)。此役辽军惨败,可作为得胜一方的高丽连年征战已元气大伤,无力亦无勇气再战。

公元1019年(辽开泰8年,宋天禧3年)8月战端再起,辽遣郎君曷不吕等率诸部兵会大军同讨高丽,高丽立即遣使乞供方物,求和。而辽多年征战却了无所获,也同意了议和。但辽以高丽断绝与宋的关系作为议和的条件,高丽同意了辽的要求。1022年,高丽复行契丹年号。辽与高丽的战争前后数十年,双方都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因此,自1022年议和后,辽与高丽之间再无战争。高丽遣使入辽朝贡十分殷勤,辽丽关系和平友好更于次年释放耶律资忠,并上表请称蕃纳贡,辽遂允其请。虽无法收回鸭绿江以东女真故地,辽于鸭绿江东南岸设保,定二州(今朝鲜平安道西北部),并以定远军,怀远军,保宁军戍守,加上来远城一改鸭绿江天险为高丽所制之局,以此二城控扼高丽。终辽之世,此二州为辽之东门。

辽宋和辽丽先后达成和平协议,也为宋丽之间的友好交流创造了比较好的条件。1068年,宋朝商人黄慎拜见高丽国王,并带来了宋神宗欲与高丽复交的愿望。1069年,高丽回牒宋朝,同意与宋复交,但申明奉辽为正朔,继续保持向辽称臣纳贡。1071年,高丽派出由百十人组成的代表团,以金悌为首,出使宋朝。次年金悌完成使命携国书回国,宋神宗赐予高丽使者大批礼物。值得注意的是宋的国书中并没有如同历代中国君主一样,赐予高丽国王封号。宋对高丽的理解也换取了高丽对宋的尊重,它在给宋的官方文书中,没有使用辽国的年号纪年,而是使用甲子纪年。1092年,有一位高丽官员因为在检校行宋文书时,粗心大意没有发现书中使用了辽的年号,宋朝因此拒收国书,该官员最后因此丢官。

1078年,宋遣安焘、陈睦等出使高丽。为了这次出使,宋朝特地在明州建造两艘大船,一艘名为凌虚致远安济,另一艘名为灵飞顺济。这是自994年宋丽中断来往以来,宋朝第一次向高丽派出使团。高丽非常重视此次宋使的到来,特地举行了隆重盛大的欢迎仪式。宋使抵达高丽后,高丽政府派出重臣迎接,一路陪护到国都。安焘完成使命回国时,高丽国王附上表章,表示对宋朝皇帝的友善的感谢;并且告诉宋帝自己患有风痹病,希望宋朝能够支援医官和药材。第二年秋天,宋神宗回信表达了对高丽国王的关心,并派遣以王舜封为首,由宋朝的宫廷医生组成的使团入丽,同时携带100多种名贵中药材为高丽国王治病。此后,宋丽双方友好往来不断。
开元三十三年,唐玄宗诏旨以大同江为界,南属新罗,北属大唐,是为“开元乙亥界约文书”。高丽时代,经过棒子门嘴上与手上不懈的努力,终将边界推至清川江中上游至鸭绿江下游一线。
高丽〔918-1392〕,简称丽,是亚洲中世纪时一个位于东亚朝鲜半岛的王国(西元918年-1392年),由王建所建立。1287年起高丽王兼任征东行省达鲁花赤,成为元朝属国,1356年恭愍王回复独立。 13世纪至14世纪时曾向元朝称臣,被元朝划为行省之一,全称为“征东行中书省”,直到元朝灭亡为止。为免与高句丽混淆,在中国大陆又称之为王氏高丽。
9世纪末,同北方的渤海(698—926)并存的后期新罗(670—935),由于农民反对封建残酷剥削的斗争,逐渐衰落下去。在此过程中,西南地区的甄萱和北部地区的弓裔,分别成立了后百济国(900—936)和泰封国,从而朝鲜半岛被分裂成了“后三国”。
后三国各自扩张领土,展开角逐,空前加强封建剥削和压迫。
在这种情况下,松岳(开城)地方的大封建势力、原弓裔的泰封国臣下王建(高丽始祖王)趁弓裔因残酷暴政丧失民心的机会,918年6月伙同洪儒、裴玄庆、申崇谦、卜智谦等人发动政变,推翻泰封国,建立了新王朝。国号定名为高丽,定都于开京。 还有当欧洲进入黑暗时代后,高丽人被分为了三个对立的王国:北部的Koguryo,西南部的Paekche和东南部的Shilla。在中国的帮助下,Shilla于公元七世纪征服了其它两个王国,后来又消除了以前与中国人的关联。然而在当地领主的压迫下,Shilla的中心政权在公元8、9世纪被分裂。公元十世纪,高丽族人又一次联合起来,组成了Koryo,之后,在公元993年,恢复之后的领土,以Amnok河与中国接壤。公元1170年,一场军事政变将平民贵族赶下了台,这一军事统治长达60年之久。
公元1231年,蒙古入侵,引发了一场30年之久的战争。蒙古族经常被他们在中国的战争所干扰,但最终还是积聚了足够的权力以承担Koryo与入侵者在1258年达成的和平协议。在蒙古族的领导下,Koryo保留了他们特有的文化,并以一场旋风式的艺术成就向征服者们展示了自己的优越性。
土地改革,新官僚机构的形成,佛教的衰弱,以及儒教的形成,这些发生在15世纪初的事件都是新王国诞生的一部分。Choson将统治高丽一直到20世纪。公元1234年,高丽已成为学习和木版印刷技术的重要中心。
历史
918年后高句丽国弓裔王的部将王建被部将拥立为王,推翻弓裔,定都于迁都至自己的家乡松岳,并改称为开京(即今朝鲜开城),改国号为高丽。935年灭新罗,936年灭后百济,建立高丽王朝。 高丽王朝成立后,采用了中土国家的皇室制度,直到1275年向元朝称臣为止。这与后来朝鲜王朝采用比中国低一级的名称的诸侯制度区别很大。例如: 首都被称为“皇都”;
首都的皇宫被称为“皇城”;
国王的命令称为“诏”;
国王的继任人被称为“太子”,而不是“王世子”或“元子”;
国王的母亲被称为“太后”,而不是朝鲜王朝的“大妃”。
官制与中原相同,尚书省、中书省、六部、枢密院等。
993年,高丽被辽国击败,被迫断绝和北宋的关系,向辽国称臣。此后为防入侵,高丽在北方修筑了千里长城。1127年被迫臣服金国。1135年西京平壤发生“妙清之乱”,引发全国范围内的农民暴动。 在抵御契丹和女真期间,军人势力大增,1170年和1173年,以武将郑仲夫为首,发生两次政变。政变军人废立国王,大杀贵族文官,最终建立了武将崔忠献挟持国王的“都房”政权。1231年蒙古军进攻高丽,国王和王室贵族迁都江华岛,高丽三别抄义军抵抗蒙古和元朝军队至1273年。 1275年,元朝命令高丽更改官职爵号,尚书省和中书省改为佥议府,枢密院改为密直司,御史台改为检察司,吏部和礼部改为典理司,刑部改为典法司,侍中改为中赞,平章事改为赞成事,朕改为孤,奏改为呈等等。同时废止了高丽的庙号制度。之后的李氏朝鲜亦继承了高丽向中原称臣之后的官职及习惯。 1280年元朝为了进攻日本在沈阳设置征东行省,干涉高丽国政。1281年随着进攻日本失败解散征东行省,1287年再设征东行省,这以后高丽王兼任征东行省达鲁花赤,成为元朝属国,1356年恭愍王时回复独立。 1359年红巾军侵入高丽。1368年明朝推翻元朝,1387年朱元璋要收复原东北元朝属地,高丽国王仍然依附蒙古残余势力北元,拒绝归还,派都统使李成桂进攻辽东。李成桂反对出兵,发动政变,1392年在开城废黜国王自立,改国号为朝鲜,高丽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