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这样玩陀螺的幼儿教师随笔

  吃完早饭后,孩子们在自由地活动。小琛拿着陀螺到处张望着。我走过去问:“小琛,你找什么呢?”“没人跟我玩!”他撅着小嘴抱怨着。“我跟你玩吧!”我说道,“咱们看看谁的陀螺转的时间长,好不好?”“好呀!”小琛高兴地答应着。“预备,开始!”两只陀螺飞快地旋转着。“啪!”他忽然用手按住了还在旋转的陀螺,开心地笑着。我很奇怪,问他:“比赛还没完呢,你干吗按住它?”小琛没说话,只是笑。“我们重新再来吧。”我提议道。于是两个陀螺又飞快地转了起来。“哎。你先别碰它。”我见小琛又想去碰他的陀螺,便阻止了他。不一会儿,小琛的陀螺慢慢地停止了转动,第一轮我赢了。我试图想让他明白最初转动陀螺时的力度会影响其转动的时长,于是我问他:“你知道为什么你的陀螺转的时间短吗?”小琛摇了摇头。我提议进行第二轮比赛,这回我故意让小琛看到我用了很小的劲儿,结果自然是小琛赢了。我本以为这个结果会让他很高兴,没想到他的脸上没有丝毫兴奋的表情。

  我想到了刚才他拍陀螺时的兴奋劲儿,顿时意识到,他的兴趣并不在比赛及比赛的结果上。用力旋转陀螺,它就会飞快旋转,一碰陀螺,它就会停下来,手的动作能使陀螺的状态不断地发生变化,这种因果关系才是他感兴趣的。而我按着自己的惯性思维,执意要引导他明白一个道理,恰恰忽视了他的兴趣。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起源于动作,抽象水平的逻辑思维能力来自于动作水平进行具有逻辑意义的概括和内化。”幼儿只有在充分的动作经验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抽象的思考。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孩子们纯粹的玩并不是毫无意义的。我们总是习惯于教知识,急于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幼儿身上,不给孩子探索的空间,殊不知这样恰恰会伤害孩子的兴趣,会让孩子习惯于依赖,丧失学习和探索的欲望。

  想到这里,我放弃了初衷,任由小琛去玩他的陀螺。只见陀螺在他手中时而旋转时而停止,小琛开心地笑个不停。这时,几个孩子被小琛的笑声吸引过来,小宇更是放下了手中的玩具,和小琛一起玩起了陀螺。两个人先各自把陀螺转起来,再“啪”地一下按住,不约而同。陀螺停住的那一刻,两个人相视而笑。

  孩子们对于玩具的兴趣是与生俱来的。对于玩具的玩法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我们在制作玩具及思考玩具玩法的时候总是习惯于以某个教育目标为出发点,往往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和任务性,这让孩子备感压力。不得不承认,孩子们才是玩玩具的专家,他们在探索玩具时总会发现别样的乐趣。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孩子,所以,我们在进行教育活动时必须尊重孩子的兴趣。我们习惯于站在孩子们的前面,领着孩子们向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前进。其实我们要学会的是站在孩子们的后面,让他们自己走,只需要在关键的时候扶他们一把,这样他们才能更加快乐、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