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去认识傅山提出的“四宁四毋”书论

“四宁四毋”书论见于傅山《霜红完集作字示儿孙》,原文是:“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足以回临池既倒之狂澜矣。”看来,这并非是在泛泛论书,而是有鲜明的针对性。
所针对的“临池既倒之狂澜”,是指元代赵孟頫到明代董其昌这段时期书坛出现的复古潮流。这股复古潮流导致了书风流于软美一途,所写的书法,大都缺乏刚健的笔力而浮滑轻弱,竭力摹仿前人书法优美的姿态,而圆滑致俗。特别是比傅山略早的董其昌,他提出了“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傅山提出的“四宁四毋”书论是与他直接针锋相对的,表现了与这股复古潮流完全不同的审美观。
“宁拙毋巧”,意思是说宁可字写得笨拙一些,而不去追求精细纤巧。这个“拙”是质朴老辣,如他所言,“归于大巧若拙已矣”之意。
“宁丑毋媚”,意思是写的字宁可看起来显得粗野不工,而不表现庸俗柔媚之态。这个“丑”是乱头粗服、古朴壮美,是“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不工者,工之极也”之意。而“媚”是柔软甜熟的妖美、俗美。
“宁支离毋轻滑”,即是宁可显得参差不齐,也不坠入轻佻浮滑一途。“支离”是指不整齐、错落有致之意。
“宁直率毋安排”,是主张宁可信笔直书,而不去造作修饰。“直率”即是自然天趣,不卖弄技巧,不露人工斧凿之痕。
“四宁四毋”书论,对纠正在复古尚态的书风中出现的巧、媚、轻滑、安排的弊病,无疑是一剂良药。后来,它为清代书法家们反对帖学颓风、摆脱馆阁陋习提供了理论依据,是建立清代
碑学时最早的审美理想。客观上而论,傅山“四宁四毋”书论是清代碑学理论的滥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