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故事

阳春三月,繁花盛开,万紫千红,远处的黄鹤楼里,坐着两位正在对酒畅饮的诗人,一位是诗人孟浩然,他虽然仕途不得意,但早已诗名满天下了,另一位是诗人李白,李白比孟浩然小十几岁,他刚离开四川不久,还未进入仕途,潇潇洒洒,自由自在。

李白久闻孟浩然的大名,此次在湖北得以相见,特别高兴。而孟浩然见到,诗才入仙,谈吐非凡的李白,也是相见恨晚,几天来二人游遍了湖北的名胜。谈诗情,谈人生,十分投机,正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孟浩然就要离开此地沿长江东下去扬州了,李白特意在这依山傍水的黄鹤楼为他仰慕的孟浩然践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即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所作的诗。

朝代:唐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词句注释:

1、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2、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辞:辞别。

3、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流向下而行。

译文:

友人在黄鹤楼向我挥手告别,阳光明媚的三月他要去扬州。

他的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中,只看见滚滚长江在天边奔流。

第一句话指出了告别的位置:第一代着名的黄鹤楼;第二句写下告别的时间和目的地:“烟花之春”和东南胜利的“扬州”;

三四句话,写下告别的场景:走远;只留下一个泉水。诗歌以美丽斑驳的烟花泉和无边的长江为基础。他们能够以开放的心态,

开放的心态,鲜艳的色彩和浪漫的氛围创造诗歌告别。虽然这首诗是一部告别作品,但它写得优雅而富有感情,没有深深的悲伤,意味着永远而不是悲伤,不停地飘荡着美丽的韵味,而且押韵远非空虚。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李白是一位热爱大自然,喜欢结交朋友的诗人。他一生都住过着名的山地之旅。他在漫游和徘徊中完成了自己的生命。他的足迹遍布中原,留下了许多赞美自然美和赞美友谊的作品。

唐朝玄宗十五年,李白东回到湖北省安陆,二十七岁。他在安陆生活了十年,但在很多情况下,他作为一个诗歌爱好者在外面旅行,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在这片土地上十分陌生”。李白在安鲁逗留期间,遇到了12岁的孟浩然。

这首送别诗有着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

孟浩然非常感谢李白,两人很快就成了朋友。在开元十八年,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并要求人们带信。孟浩然在江夏会见。几天后,孟浩然把船开到东边,李白亲自将船送到了河边。当离开时,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的广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