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中的苏文是指谁的文章

是说的苏轼。

  当时形成一种风气,大凡吟诗作赋,作文言辞,只要按照苏文体例、文风,在社会上就比较吃得开,往往功名顺畅,自有羊肉可吃;反之就很吃不开,只有“吃菜羹”的份了。

  “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这是宋代推崇三苏尤其是苏轼文章的一个典故。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载:“建炎以来,尚苏氏文章,学者翕然从之,而蜀士尤盛。亦有语曰: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
  可是有一度,苏轼本人连羊肉也吃不起,只能吃羊骨。
  宋哲宗绍圣元年(一○九四年),苏轼以“讥讪先朝”的罪名被贬惠州。这一年的十月二日,他以宁远军节度副使的身份南来,原来他以为粤东的惠州是蛮荒瘴疠之地,谁知下车伊始,一看山川风物,美不胜收,不禁高声赞美“海山葱茏气佳哉”!
  惠州,唐时叫阳州,南汉时改名循州,宋时才称惠州。州治即今广东省惠阳县,距广州三百里,位于东江之南岸。惠阳城南有座飞鹅岭,所以又称“鹅城”。山明水秀,风景绝佳,可惜当时尚未开发,还是化外偏鄙之地,忽然来了苏轼这样—个鼎鼎大名的人物,不由得整个社会轰动起来。
  “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早在唐代,惠州就是“罪官的流放地”,宰相张锡、牛僧儒、杜元颖,义武军节度使浑镐、桂管防御观察使郑亚、少府崔元受、中书舍人崔沆等人,都曾先后谪居惠州。惠州人的热情、重义,在岭南是有名的。苏东坡抵达惠州后写的第一首诗,记述的也是惠州人的这一特点。船一靠岸,就看到码头上站满了迎接他的人,一点没有异乡人隔阂的感觉,苏东坡很是高兴,写了一首《十月二日初到惠州》的诗:
  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
  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
  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自欲老辽东。
  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
  苏东坡贬惠州时毕竟59岁了,处于仕途最低潮的时期。但是他发现惠州其实是个很美好的地方:“惠州风土食物不恶,吏民相待甚厚。”更令他得意的,是他发明了烤羊脊骨。曾经,他写寄苏辙的万里家书,只写他在惠州制食羊脊骨的美事,好像一个向来寒素的老饕,道其一饮一啄的喜悦。书曰:
  惠州市井寥落,然犹日杀一羊,不敢与仕者争买,时嘱屠者买其脊骨耳。骨间亦有徽肉,熟煮热漉出,不乘热出,则抱水不干。渍酒中,点薄盐炙微燋食之。终日抉剔,得铢两于肯綮之间,意甚喜之,如食蟹螫,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子由三年食堂庖,所食刍豢,没齿不得骨,岂复知此味乎?戏书此纸遗之,虽戏语,实可施用也。然此说行,则众狗不悦矣。
  从信中可以得知在当时,惠州这地方很穷,商业落后。(在其他信里,他提到过吃不到猪肉。想想,苏东坡发明的东坡肉啊!)可是俸禄已经很微薄,而且整个市场一天只杀一只羊,他买不起羊肉,被贬之人,也不敢跟当地的官员争买羊肉,就和人家屠户商量留点羊脊骨。但他毕竟是乐观豁达的苏东坡嘛,竟苦中寻乐觅得羊脊骨的滋味。羊骨头间还是有点肉的。苏公烹羊蝎子可谓精心,先煮熟,趁热剔出来(不趁热剔,就含水不易干),剔一天也就弄几两肉,泡点酒,抹上薄薄一层酒和盐,烤到微微有点焦的时候吃。羊蝎子上的丝丝肉星,酥脆焦嫩,入味三分,吃起来仿佛有蟹肉香味。数日吃一次,感觉很补。老弟你吃了三年公款大餐,肉多到咬一口都到不了骨头。当然就吃不到这等好吃的味道了。所以给你写封信,告诉你这个秘方,不是拿你开心,真好吃的,你要不也试下?不过肉都给我啃光了,惠州那些等着吃肉骨头的狗就有些不开心了。
  餐饮如此粗劣,苏轼全没有放在心上,还算令人欣慰。不过,“众狗待哺者不悦耳”这句读来,实在令人扼腕。安贫乐道,宠辱不惊,这是名满天下、才高八斗的苏东坡。
  快过去一千年了,羊蝎子风行起来。为什么叫羊蝎子?或许是整体的羊脊骨像蝎子吧,无考。如今流行的羊蝎子一水的火锅,断然不是苏公当年炙烤的做法。这种做法还能恢复出来吗?
  当年,苏东坡发明了羊蝎子这味美食。虽然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在困难中的生存智慧,往往能将凡物不平凡起来,天才和庸人区别在此,美食之精义也在此。
  这是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