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纵湖的历史文化

大纵湖的成因有沉湖说和泻湖说二种。
沉湖说称大纵湖原为一座繁华的东景城,因突然地陷而被水淹没。1929年大旱,湖底干涸,曾发现有许多锅灶、城墙砖、铺地砖、瓷瓦罐、坛子等,还见到一根断旗杆、一眼古井,以及城墙和街道的残迹。
泻湖说者考证,大纵湖由泻湖演变而来,初次成陆后为滩涂,曾有人类活动,后因海水入浸沉没,海水东退后,此处因地势低洼,形成湖泊,距今已800多年。
大纵湖虽然地方偏僻。可历史上却出了不少名人,人文历史和文化内涵也十分丰富。
陈琳
陈琳(?—217)字孔璋,古射阳县人。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擅长书檄,亦善诗文。初为汉末大将军何进主簿。何进欲召外兵诛宦官,陈琳累谏不听,何进竟败。董卓乘机率兵入洛阳,陈随袁绍伐董卓,并掌管书记。袁绍令他作《为袁绍檄豫州》,指责曹操无德,不可依附。后袁绍败,因陈文雄海内,又为曹操留任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建安二十二年(217)病逝,葬于射阳湖畔盐渎境(今流均沟西四里)。明万历年间,盐城县知县杨瑞云有祭墓诗文。
  
  
宋曹
宋曹(1620—1701) 字彬臣,号射陵。书法家,爱国诗人。生于盐城南门(今市城区)。幼年受其父博学好古熏陶,7岁开始研帖临池。  宋曹工诗善书,才华出众,但仕途并不得志,南明弘光时,官至中书舍人。清顺治四年(1647)与厉豫等人起兵反清。兵败,身陷囹圄。营释后,宋退隐盐城南门外汤村,闭门养息,会友谈艺,造诣日深。康熙元年(1662)至八年间,朝廷两次征诏,州官推荐,宋隐居不仕。康熙十七(1978)年,朝廷为纂修明史,征诏海内名儒,侍郎严沆和江苏巡抚慕天颜共举应试,宋又以母老年事已高固辞不赴。此后,出游江淮,客扬州、镇江、昆山、苏州、杭州等地,与顾炎武等结为好友。他饱览南北名碑,吮吸精髓,加以融会贯通,终于自成一体,书成《草书千字文》(时有木刻本,旧藏盐城兜率寺,道光二十八年(1848),其后裔又事重镌,复双勾勒石,嵌藏于家祠内)。宋晚年学与岁俱进,书法更臻精善,又撰成论著《书法约言》。全著含总论、论草书等7篇,对学书要略、文字和楷、行、草各书都有精辟论述。  宋曹的墨迹流传很广。淮阴、扬州、镇江、苏州、南京、杭州等地皆有收藏。当今日本书道界,亦有研究宋曹书法的学术团体。宋亦善诗文,著有《会秋堂诗文集》、《杜诗解》等。康熙二十二年(1683),两江总督于成龙特邀他赴南京纂修《江南通志》。志成后,他坚持不列己名。于甚敬重,称之为“射陵先生”。康熙四十年(1701),病逝家乡。
太湖秋月
大纵湖一名太湖,见《明史河渠志》;又名太湖,见《行水金鉴》,康熙《淮安府志》载太湖灏波称为盐城八景之一,湖在盐城县治西南北宋庄,据乾隆《盐城县志》、康熙《淮安府志》及《天下郡国利病书》皆言湖南北有三十里,东西有十五里。《明史·河渠志》说:方圆六十里,水是汇合高邮、宝应、兴化、泰州诸地来水为湖。  在秋高气爽、金风送暑之际,月夜扁舟,波平如镜,绿杨倒影,红蓼花疏,然后灏波潢漾,安翔徐回,确是最佳幽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湖不在小,有景则灵。大纵湖自有其壮丽的景色,波光云影,汇于一湖,四季而不同。至若春明。湖水清澈,湖田苇青,春风吹拂,碧浪翻滚。夏日炎炎,湖堤杨柳如烟,莺啼蝶舞。接天莲叶,千顷一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艳。待到八月,春华秋实。藕壮菱饱,稻香蟹肥,湖中又是另一番景色:月满平湖,光耀千里,螟烟漠漠,濒露零零。严冬腊月,湖中苇白如雪,游鱼潜底;来自北国的越冬鸟,不时在湖面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