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杂诗·旧山虽在不关身

唐代佚名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应举 落第 抒怀
赏析

  这首诗意境很像唐代诗人常建的另一首诗:“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过一春。”(《落第长安》)两首诗不但字句相似,声韵相近,连那羁旅长安、有家难回的心情也有相通之处。

  然而二诗的意境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又有着极为明显的差别。

  常建写的是一个落第的举子羁留帝京的心情,具体情事交代得过于落实、真切,使诗情受到一些局限。比较而言,倒是这位无名诗人的“杂诗”,手法高妙,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旧山虽在不关身”,也就是“家园好在尚留秦”。常诗既说到“长安”又说“留秦”,不免有重复之累;此诗说“不关身”也是因“留秦”之故,却多表现了某种遗憾的意味,用字洗炼。

  “且向长安过暮春”与“且向长安过一春”,意思差不多,都是有家难归。常诗却把那原委一古脑儿和盘托出,对家园的思念反而表现不多,使人感到他的心情主要集中在落第后的沮丧;这首《杂诗》作法正好相对。诗人抛开了那切实的具体情事,而把篇幅让给那种较空灵的思想情绪的刻画。

  “一树梨花一溪月。”那是旧山的景色、故乡的花。故乡的梨花,虽然没有娇娆富贵之态,却朴实亲切,在饱经世态炎凉者的心目中会得到不同寻常的珍视。虽然只是“一树”,却幽雅高洁,具备一种静美。尤其在皎洁的月光之下,在潺湲小溪的伴奏之中,那一树梨花简直像缥缈的仙子一样可爱。三句不仅意象美,同时形式美 。“一树梨花”与“一溪月”的句中 排比,形成往复回环的节律,对表达一种回肠荡气的依恋怀缅之情有积极作用 。从修辞角度看 ,写月用“一溪”,比用“一轮”更为新奇,它不但同时写到溪水 ,有一箭双雕的效果,而且把不可揽结的月色,写得如捧手可掬,非常生动。

  这里所写的美景,只是游子对旧山片断的记忆,而非现实身历之境。眼下又是暮春时节,旧山的梨花怕又开了吧,她沐浴着月光,静听溪水潺溪,就像亭亭玉立的仙子。然而这一切都“虽在不关身”了。“不知今夜属何人?”总之,是不属于“我”了。这是非常苦涩难受的心情。花月本无情,诗人却从“无情翻出有情”。这种手法也为许多唐诗人喜用。苏頲的“可惜东园树,无人也著花”(《将赴益州题小园壁》)、岑参的“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山房春事》),都是著例。此诗后联与苏、岑句不同者,一是非写眼前景,乃是写想象回忆之境,境界较为空灵;一是不用陈述语气,而出以设问,有一唱三叹之音。

  这首《杂诗》不涉及具体情事,但它所表现的情感,比常建诗更细微,更带普遍性,更具有兴发感动的力量,能在更大范围引起共鸣。这恰如清人吴乔所说:“大抵文章实做则有尽,虚做则无穷。雅、颂多赋是实做,风、骚多比兴是虚做。唐诗多宗风、骚,所以灵妙。”(《围炉诗话》)。

猜您喜欢

寄新宁林伯坚秀才

明代王恭

三峰过残雨,独树冥返照。鸟外寻片云,霞边发孤笑。

若人沧浪心,挂席淩海峤。白社偶香缘,清江隐渔钓。

缅怀中林期,负我苏门啸。荣贱非所知,君其可同调。

闻子规

唐代雍陶

百鸟有啼时,子规声不歇。春寒四邻静,独叫三更月。

芝罘杂诗壬子 其四

清代李宣龚

海滨稽岁入,茧果号称最。买田一顷足,种树十稔大。

是邦堪遨游,岂必念吴会。

登甘露寺塔

清代张问安

飞塔耸遥空,层梯肆攀陟。危巅一旷放,千里浩无极。

滔滔黄河流,奔腾恣诡激。下窥眩欲动,飞鸟那可及。

秋气郁原野,莽苍但一色。西望敖仓云,知是成皋邑。

回首俯夷门,慨然终古迹。不见信陵君,凭高泪沾臆。

还寄艾畦

近代王浩

来从公子十日饮,去浣京华十丈尘。梦想楼台落江渚,急搜诗句报都闉。

艳姬骄马满衢路,熟鸟高花忘主宾。乞与熊侯三万日,茂陵秋气射麒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