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南乡子·邢州道上作

清代陈维崧

秋色冷并刀,一派酸风卷怒涛。并马三河年少客,粗豪,皂栎林中醉射雕。
残酒忆荆高,燕赵悲歌事未消。忆昨车声寒易水,今朝,慷慨还过豫让桥。

赏析

  全词在行文上,前两句总述,后两句分叙,在分叙中又以“忆昨”和“今朝”的时间词标明,既说明词人在“邢州道上”的奔波进程,又可见诗人浮想联翩,情随景出的思绪,显得眉目清楚,词气贯注,再加上在抒情中熔叙事、怀古、议论于一炉,更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

  上片写道中所见。起首二句写秋色阴冷,秋风劲厉。用并刀相比、冰肌刺骨,好象刀割,可谓想象奇特,比喻尖新。写风劲,不仅用“卷涛”的夸张描写,更用一个“酸”字加以渲染,就突出了秋风直射眸子的尖利、寒冷和惨烈感,两句词采用比喻、夸张、通感等艺术手法,生动地写出词人对严酷的自然环境的独特感受,从而为下文“三河年少客”的英雄豪举提拱了典型环境。后三句写“三河年少客”在林中骑射的情景。古称善射者为“射雕手”,在西风劲历,寒意刺骨的深秋,竟有英雄少年呼朋引伴、冒风冲寒,驰马弋射,这确是一种粗犷豪举,一个“醉”字,更是醉态淋漓,神情毕现,词人以赞赏的笔调刻画了这一幅深秋醉射图,形象生动风格雄健“粗豪”两字,更是感情贯注,笔力千钧。

  下片写怀古心情,词用“残酒忆荆高”换头,字面上,从少年的“醉射”引出自己的“残酒”;内容上,从写所见转入怀古;感情上,从赞扬少年变为感叹自己,承上启下,过渡自然,一个“忆”字更是有力地领起下文“荆高”,指荆轲、高渐离,其实也包括豫让的事,这里只说两人,是为了押韵,二是限于字数不能遍举。接着词人回顾了春秋战国的两曲“燕赵悲歌”:一是关于荆轲和高渐离的事迹,二是豫让复仇报主的故事。两曲悲歌流传至今,使人激励,也使人叹息,这就是“事未消”的含义。词人触景怀思,心灵也深受震撼,因此,他乘车过易水时,深感其“寒”,这“寒”既是对自然气候的实写,也是历史往事的重现,更是词人内心感情的流露,这里有对荆、高壮志未酬的惋惜,也有对自己霜刃未试的伤感,但作者并不颓唐,在过豫让桥时忽多“慷慨”,这“慷慨”,是对豫让坚持复仇报主、耻于苟且偷生精神的赞扬,也是对自己不甘沉寂、勇于奋起的激励。作者缅怀三位壮士是借古人的悲壮事迹抒写自己心中的感慨,抒发壮怀激烈的雄心。慷慨豪气,力透纸背。

陈维崧

陈维崧

陈维崧(1625~1682)清代词人、骈文作家。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今属江苏)人。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古剑

宋代周端臣

籀文漫灭藓花残,胆怯旁人不敢看。飞去暗防风雨夜,握来光射斗牛寒。

曾成歃血诸侯约,肯受无鱼下客弹。宝匣秘藏英气在,提携终拟斩楼兰。

青楼曲八首 其五

明代胡应麟

苏小妆楼隔画桥,涌金门外半兰桡。相携女伴巫山去,昨夜钱塘正上潮。

月午楼歌

清代孙原湘

明月出海先上楼,我楼况在高山头。开窗放出白云去,风帘尽控双银钩。

一丸才过高松顶,屏风乱泻虬龙影。摊书不用青藜然,碧空自有明珠悬。

黄高峰头云浪涌,金鳌峰背沧波动。山下万顷云海铺,天心一丝云气无。

清光愈高读愈苦,月照书丛月色古。仙巢惊起老鹤舞,窗中不知月已午。

露珠瑟瑟风泠泠,屋角余挂三四星。冰轮欲西还倒行。

似怜读书声好听。冷光一线射人面,射月眼光亦如电。

明月不落读不厌,水滴蟾蜍欲穿砚。

过昭平峡

清代杨恩寿

桂林之高高接天,奔湍直泻无盘旋。一气贯注四百里,小舟跕跕如飞鸢。

行过昭平势渐狭,山形屈曲同巫峡。一线涛飞万丈高,洪流竟被青山胁。

初犹伛偻循山根,渐进豁朗开重门。雷霆风雨一时作,白日遁匿天为昏。

篙师使篙如使笔,大敌当前神暇逸。事惟扼要始争奇,须知斗巧不斗力。

大石耸立凌船头,狰狞怒欲求攫舟。从容一篙拨之走,水懦何敢须臾留。

出峡回头望峡口,波声终古成狂吼。顽云下垂腥风粗,峡门开闭痴龙守。

遣意 其三

宋代仇远

宦游今倦矣,岁晚意何如。腊雪不到地,春风先满闾。

邻翁寒乞炭,溪女晓供鱼。多有梅花处,吾将卜隐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