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挽舟者歌

隋代佚名

我兄征辽东,饿死青山下。
今我挽龙舟,又阻隋堤道。
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小。
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
寒骨枕荒沙,幽魂泣烟草。
悲损门内妻,望断吾家老。
安得义男儿,焚此无主尸。
引其孤魂回,负其白骨归!

赏析

  开首四句,即以高度概括的语言、自己亲历的事实,控诉了隋炀帝发动战争和三下江都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我儿征辽东,饿死青山下。”隋炀帝在大业八、九、十三年曾三次东征高丽,仅大业八年一次,就分十二路发兵一百一十三万余人,战死者不下三十万。接着,就以“今我挽龙舟,又困隋堤道”,来说明这种灾难简直是接二连三。“龙舟”,隋炀帝南下江都时特制的一种大船,据《通鉴·隋纪》载,龙舟高四十五尺,长二百丈,共四层,上有正殿、内殿、朝堂及许多其他房屋。儿子被征去打仗饿死途中的余痛未消,自己又被征来拉纤,这已经够痛苦了,更痛苦的是也被陷入了九死一生的困境。

  “方今”以下四句,即具体叙述自己所处的困境:当今普天下的收成都不好,路上的口粮简直没有一点点(“些小”),这一去路程有三千里,路遥无粮性命怎能保,恐怕是要死在路上了。“方今天下饥”一句,似轻实重,看似在解释“路粮无些小”的原因,实则已将普天之下民不聊生的境况概括反映了出来。看来,不仅是歌者陷入了“路粮无些小”,“此身安可保”的困境,大多数纤夫、普天下的百姓,怕也都要为无粮而丧命了。

  “寒骨”以下四句,是歌者想像自己死后的情景:我的尸骨将被抛撒在荒郊野外,任凭风吹日晒;游荡异乡的孤魂,将在烟雾荒草间哭泣。家中的妻子,将因悲伤而哭坏身体;父母双亲将因盼我归去而望穿双眼。这是何等凄惨的画面。这虽是歌者设想死后的情景,但却是十分真实的。无论远征军士也罢,无论远行民夫也好,该有多少人暴死荒郊,该有多少人家破人亡。儿子饿死青山、全家悲痛欲绝的情景,他都是亲历了的。因此,对自己死后的情景也就描绘逼真。

  “安得”第四句,是诉说自己惟一的希望。歌者已自料必死,且尸陈异乡,因此,他只希望能有个义气男儿,将他这无人认领的尸体焚烧,把他的骸骨运回乡里,把他的亡灵引渡回家。这歌者竞不作活着归来之想,而把能将骨骸运回作为惟一的希望,其情也可哀,其境也可知。这是他对“义男儿”的希望,同时也是对逼迫他陷入死亡境地的统治者的控诉。若无隋炀帝的重赋繁役,他何以必死。把人逼到将尸骨运回便算幸运,这是一个何等黑暗残暴的社会。

  这是一首直接表达人民悲痛和愤恨的民歌。它全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控诉了隋炀帝给人民造成的灾难,高度概括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语言质朴凝重,情感真切动人。

猜您喜欢

啗荔子戏作

宋代晁公溯

已觉香皮腥染乾,渐忧熟颗鸟衔残。
高攀上帝经云朵,笑撮仙人白玉丹。

九日

宋代戴复古

醉来风帽半欹斜,风度他乡对菊花。
最苦酒徒星散后,见人儿女倍思家。

偕陈四伯彝游鸡鸣寺楼晚眺再登北极阁

清代罗润璋

峰头杰阁耸崔巍,望里星辰北斗开。半壁江山留柱石,八荒烟雨会楼台。

陈登百尺容高卧,罗隐三生傥再来。南国风流今未艾,乡关庾信不须哀。

小孤山

明代管讷

一柱千寻直,孤根万丈深。云间盘翠髻,天外堕瑶簪。

东下潮声断,西来水势临。古祠诗满壁,过者若为吟。

忆昔行

明代卢龙云

忆昔长安事薄游,相逢意气淩千秋。鸣珂队逐双龙阙,就日辉腾五凤楼。

紫陌繁花邀并马,玉河新柳系停驺。是时方喜离家食,海内朋游近相得。

翻手宁知云雨情,论心未怯风尘色。衔杯结伴有高阳,挥麈谈天俱碣石。

一从分袂出都门,世事悠悠不可论。落魄天涯时自惜,狂歌燕市几人存。

驱车每共嗟危辙,逆旅能无念故园。暂假拂衣归栗里,林泉幽暇释尘滓。

几年松菊讵云荒,何处江山誇洵美。却爱吾庐未可忘,畏路无心强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