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争臣论

唐代韩愈

  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学广而闻多,不求闻于人也。行古人之道,居于晋之鄙。晋之鄙人,熏其德而善良者几千人。大臣闻而荐之,天子以为谏议大夫。人皆以为华,阳子不色喜。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

  愈应之曰:是《易》所谓恒其德贞,而夫子凶者也。恶得为有道之士乎哉?在《易·蛊》之“上九”云:“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蹇》之“六二”则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夫亦以所居之时不一,而所蹈之德不同也。若《蛊》之“上九”,居无用之地,而致匪躬之节;以《蹇》之“六二”,在王臣之位,而高不事之心,则冒进之患生,旷官之刺兴。志不可则,而尤不终无也。今阳子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为不熟矣;天子待之,不为不加矣。而未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失,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问其官,则曰谏议也;问其禄,则曰下大夫之秩秩也;问其政,则曰我不知也。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且吾闻之: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今阳子以为得其言乎哉?得其言而不言,与不得其言而不去,无一可者也。阳子将为禄仕乎?古之人有云:“仕不为贫,而有时乎为贫。”谓禄仕者也。宜乎辞尊而居卑,辞富而居贫,若抱关击柝者可也。盖孔子尝为委吏矣,尝为乘田矣,亦不敢旷其职,必曰“会计当而已矣”,必曰“牛羊遂而已矣”。若阳子之秩禄,不为卑且贫,章章明矣,而如此,其可乎哉?

  或曰:否,非若此也。夫阳子恶讪上者,恶为人臣招其君之过而以为名者。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书》曰:“尔有嘉谟嘉猷,则人告尔后于内,尔乃顺之于外,曰:斯谟斯猷,惟我后之德”若阳子之用心,亦若此者。愈应之曰:若阳子之用心如此,滋所谓惑者矣。入则谏其君,出不使人知者,大臣宰相者之事,非阳子之所宜行也。夫阳子,本以布衣隐于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谊,擢在此位,官以谏为名,诚宜有以奉其职,使四方后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鲠之臣,天子有不僭赏、从谏如流之美。庶岩穴之士,闻而慕之,束带结发,愿进于阙下,而伸其辞说,致吾君于尧舜,熙鸿号于无穷也。若《书》所谓,则大臣宰相之事,非阳子之所宜行也。且阳子之心,将使君人者恶闻其过乎?是启之也。

  或曰:阳子之不求闻而人闻之,不求用而君用之。不得已而起。守其道而不变,何子过之深也?愈曰: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人之不义,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孜孜矻矻,死而后已。故禹过家门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安佚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夫天授人以贤圣才能,岂使自有余而已,诚欲以补其不足者也。耳目之于身也,耳司闻而目司见,听其是非,视其险易,然后身得安焉。圣贤者,时人之耳目也;时人者,圣贤之身也。且阳子之不贤,则将役于贤以奉其上矣;若果贤,则固畏天命而闵人穷也。恶得以自暇逸乎哉?

  或曰:吾闻君子不欲加诸人,而恶讦以为直者。若吾子之论,直则直矣,无乃伤于德而费于辞乎?好尽言以招人过,国武子之所以见杀于齐也,吾子其亦闻乎?愈曰: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我将以明道也,非以为直而加入也。且国武子不能得善人,而好尽言于乱国,是以见杀。《传》曰:“惟善人能受尽言。”谓其闻而能改之也。子告我曰:“阳子可以为有之士也。”今虽不能及已,阳子将不得为善人乎哉?

赏析

  《争臣论》针对德宗时谏议大夫阳城,不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身为谏官却不问政事得失的不良表现,用问答的形式,对阳城的为人和行事进行直截了当的批评,指出为官者应当认真对待自己的官职,忠于职守,不能敷衍塞责,得过且过。由于文章有的放矢,确实也使阳城改变了自己的作风,此乃后话。《争臣论》又作《诤臣论》。

  《争臣论》在写法上采取问答的形式。首先由对方发问,提出阳城是“有道之士”的看法,并且阐述其理由。尽管是发问,实际上是希望得到韩愈的认可。这就迫使韩愈不能不就什么是“有道之士”,什么是“争臣”作一番论证。这第一轮辩论之后,对方其实已经势屈。势屈而不服,只有用狡辩的方式来应战了。认为阳城不是不谏议,而是不愿让君主负恶名,所以他虽有谏诤而外人不知。这个狡辩应该说是很难反驳的,因为在古代君主是神圣的,臣子确有不愿让君担恶名而匿其谏诤之迹,所谓朝回焚谏草,是为世俗传为美谈。论者企图以此而使韩愈语塞。但韩愈禀承的是原始儒家的政治原则,并不像一般人那样,把君主看得那样神圣。谏官之设,其前提就是君主会犯错误,所以作为谏官而隐瞒君主犯错误的事实,久而久之,就会使君主真以为自己是永远英明正确的。这种行为,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阳城如果真像论者所说的那样,难道他是为了有意地让君主养成“恶闻其过”的危险习惯吗?第二轮辩论后,胜负已成定局。但对方仍然可笑地负隅顽抗,甚至到最后提出了与开始的观点完全相矛盾的理由,企图让韩愈最后收回对阳城的批评,但这只能使自己越来越失去道义的立场。全文的整个论辩设计,确实颇为精彩。

  历史的事实是,阳城在后来陆贽遭贬官时曾经力谏,这说明他是一个有责任心的谏官。但他一开始任谏官五年不言事,确是不对。

韩愈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鹣鹣曲

当代崔荣江

京畿驱车三百里,送伊何忍燕山止。伊身一日到东南,遗我相思犹半死。

尚存少许醉不醒,恹恹熬干案上灯。倩梦随人共明月,鬓旁替尔缀红英。

痴迷应属莺儿语,但解莺声作我声。残烛灰心留几许,喧阗击牖忽风雨。

鹣鹣湿羽有悲音,两翼沉沉不堪举。瞿瞿隙风曳冷纱,梦醒依旧独孤花。

犹伤梦断缠绵处,未许伊家是我家。更惊千里有鱼书,重病春楼发不梳。

道是病从心上起,使人郁郁不能舒。怨是君心活似水,春来处处浇红紫。

荒唐虽杳塞边云,亦写君情如薄纸。枉费侬心痴几年,相思茹苦暗明妍。

花开花谢三千日,半数长宵未熟眠。若识檀郎多孟浪,何为死守一花田。

卒读喑声言不得,颜容顿失平常色。满肠愧悔负香心,朝朝自省思到黑。

未诩平生侵白壁,也留肝胆人不易。浑成羽翼待扶摇,根骨虽轻堪自惜。

自古多情多白首,好花终做他人妇。十年一锁闭心门,管甚塘莲和岸柳。

最恐浑眸看不真,镜花误作梦中人。余生托付巫山雨,回头仍是满衫尘。

偏逢春雨润苍苔,南雁乘霓向北来。谁鼓东风推我户,蓬门今始向人开。

应是前生相久违,今生再续燕双飞。潇湘有此花开日,情泪无由湿竹衣。

两心一系红绳上,海角天涯耽渴望。恨未修身八百年,腾挪万里凭锡杖。

灵山锡杖自欺云,从此千山不可分。南北何劳青鸟意,相思时候便殷勤。

三月温凉生碧草,杏花开处桃花老。我拈落瓣捣胭脂,为尔描来妆正好。

直面红颜终有时,前生早已两相知。伊人莞尔初烂漫,恰似东风第一枝。

一枝斜倚软无力,纵是男儿也久痴。忐忑心敲频似鼓,清灵眸澈漾如池。

相约来生忽相问:侬颜憔悴可轻离?但誓肝肠非重色,柔情一样堪倾国。

剖心可鉴血殷殷,且上莲台经佛识。东有莲台曰鼓山,石阶千百路回环。

白云停落嶒崚顶,古寺存碑刻涌泉。急赴珈蓝燃愿炷,佛前暗许心中诉。

此时同谶作鹣鹣,河汉无涯当共渡。你是花来我是叶,枝头共赏双飞蝶。

秋来萧瑟历霜死,也瘗泥尘眠一穴。忘川难渡水泱泱,彼岸花开染绣裳。

缘记生前花下事,横眉不饮孟婆汤。三生石上盟犹记,为甚如今浑不识?

猜忌无端聚眉尖,酸酸化作腮边泪。莲花佛座尚琼琼,春事劫灰历死生。

镇日哀哉愁肠断,谁人还信人间有真情。

湘中作

唐代韦庄

千重烟树万重波,因便何妨吊汨罗。楚地不知秦地乱,
南人空怪北人多。臣心未肯教迁鼎,天道还应欲止戈。
否去泰来终可待,夜寒休唱饭牛歌。

挽赵秋晓 其一

宋代张登辰

儒风凋落尽,生意仅如丝。一自先生死,深为吾道悲。

颓波谁砥柱,善类孰纲维。有子森如玉,斯文想未衰。

调云岑

宋代郑清之

戏将鹖弁博缁衣,般若丛中剩作痴。
鹅颈肯为罗隐笑,鸡林能辨乐天诗。
好从休处求安逸,莫向閒中觅住持。
觉际湖山最佳趣,藕花洲渚菊东篱。

蟠柏亭

明代袁宗道

亭前柏树子,佛祖西来意。了知柏即亭,是名第一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