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汾上惊秋

唐代苏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秋天 咏史 抒情
赏析

  这首五绝有兴寄,有深意,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即兴咏史诗。它采取了虚虚实实,若即若离,似明而晦,欲言而咽的表现手法来表达诗人的复杂心情。

  此诗前二句化用了汉武帝《秋风辞》的诗意,首句即“秋风起兮白云飞”,次句为“泛楼船兮济河汾”,从而概括地暗示着当年汉武帝到汾阴祭后土的历史往事,并引发联想唐玄宗欲效汉武帝的作为。两者何其相似,历史仿佛重演,这意味着什么,又启示些什么,诗人并不予点破,运用了留白手段。然而题目却点出了一个“惊”字,表明诗人的思绪是受了震惊的。这不是由于个人遭遇而被震惊。就字面意思看,似乎有点像是即景自况。他在汾水上被北风一吹,一阵寒意使他惊觉到秋天来临;而他当时正处于一生最感失意的境地,出京放任外省,恰如一阵北风把他这朵白云吹得老远,来到了这汾水上。这也合乎题目标示的“汾上惊秋”。因此,前二句的含意是复杂的。总的来说,是在即景起兴中抒发着历史的联想和感慨,在关切国家的隐忧中交织着个人失意的哀愁。可谓百感交集,愁绪纷乱。

  诗的后二句明确地说穿了诗人复杂纷乱的心情。“摇落”用《秋风辞》中“草木黄落”句意,又同本于宋玉《九辩》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用以指萧瑟天气,也以喻指自己暮年失意的境遇,所以说“逢”。“逢”者,愁绪又加上挫折之谓,暗示出“心绪”并非只是个人的失意。“秋声”即谓北风,其声肃杀,所以“不可闻”。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愁绪更纷乱,心情更悲伤。这就清楚地表明了前二句所蕴含的复杂心情的性质和倾向。

  实际上,这诗的表现手法和抒情特点,都比较接近阮籍的《咏怀诗》。此诗的抒情形象透露出诗人有寄托,有忧虑,有感伤;但究竟为什么,是难以确切肯定的。他采用这种手法,可能是以久与政事的经验,熟悉历史的知识,意识到汉、唐两代的两个盛世皇帝之间有某种相似,仿佛受到历史的某种启示,隐约感到某种忧虑,然而他还说不清楚,也无可奈何,因此只能写出这种感觉和情绪。而恰是这一点,却构成了一种独有的艺术特点:以形象来表示,让读者去理会。

苏颋

苏颋(670年-727年),字廷硕,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左仆射苏瑰之子。苏颋进士出身,历任乌程尉、左司御率府胄曹参军、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少卿、工部侍郎、中书侍郎,袭爵许国公,后与宋璟一同拜相,担任同平章事。苏颋是初盛唐之交时著名文士,与燕国公张说齐名,并称“燕许大手笔”。他任相四年,以礼部尚书罢相,后出任益州长史。727年(开元十五年),苏颋病逝,追赠尚书右丞相,赐谥文宪。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辛酸吟

宋代邵雍

辛酸既不为中味,商徵如何是正音。
举世未能分曲直,使谁为主主心平。

沩山间仰山临济得大愚力得黄蘖力颂

宋代释德光

黄蘖山头遭痛棒,大愚肋下报冤雠。
当机一喝惊天地,直得曹溪水逆流。

游风穴寺因宿默上人方丈

清代马振垣

出门穿云入,夹路竹松美。迢递度石桥,楼阁凌空起。

中有默上人,颇悉清净理。谈经翠微中,探珠碧海底。

天花如飞雪,纷坠虚空里。绳床肯相借,黄昏同栖止。

萧萧佛火清,琅珰鸣不已。老僧听溪声,禅心入流水。

愧余尘劳人,诗酒徒自鄙。愿借金篦灵,刮我眼中眯。

夜久诸天静,镫花结孤蕊。始知卧深山,白云冷衣被。

钟鸣尘梦觉,霞光东方紫。无奈逐群动,元悟何由始。

六月二十四日与社友往竹溪寺参谒关圣 其三

清代许南英

南郊健步免扶筇,芳草迷离旧径封。寺外新分一脉水,门前不见十围松!

山僧已死空禅室,远客重来动午钟。且息尘缘谋住此,溪山是否肯相容?

题陈慎独所画寒林竹树图

明代虞堪

为嗟玉树埋黄土,见画题诗即断魂。健笔清真如宿昔,满林烟月对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