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采莲词

唐代张潮

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
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
赏析
这首诗在《文苑英华》中列于卷二〇八乐府诗中。该卷还收有梁简文帝、李白、储光羲等共十五位作家的同题作品。考六朝乐府,已有《采莲曲》、《江南可采莲》等题名,唐代《采莲子》七言四句带和声。可见采莲是诗家们常用的题材。

  莲者,芙渠也,江南人称芙蓉或荷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浅水中,地下茎称作藕,种子称为莲子,叶呈圆形;花大,淡红色或白色,有香味。李时珍《本草纲目》称:“莲产于淤泥,而不为泥染;居于水中,而不为水没;根茎花头,凡品难同;清净济用,群美兼得。”丹阳地处江南水乡,东濒长江,境内沟塘密布,邑人喜植荷花。“练湖二十四景”中就有一景为“红莲映日”。盛夏时荷花盛开,满湖生辉,阳光映照,分外娇媚。诗人张潮生于斯,长于斯,必然对莲有特殊的亲切感。

  自六朝到唐代,描写采莲女的诗歌往往写得活泼清新,并多以男女之间的爱慕艳情为主。张潮的这首《采莲词》独辟蹊径,生动刻划了一群采莲女与风浪搏击的形象,展现了她们朝出暮归,遇到险情互相依靠,比肩拼搏而战胜困难的风姿。

  “朝出沙头日正红”,一开篇便写采莲女晨起采莲,太阳刚露头就已来到滩头上船出塘。至于一天中怎样采莲,如何经受风吹日晒,诗人没有写,但从这句的早起和下句的晚归中完全能够想象得到其中的艰苦。“晚来云起半江中”,写船归至半路,风云突起,一场战胜狂风恶浪的战斗摆在采莲女的面前,或许有人会为这群女子担起心来。“赖逢邻女曾相识,并着船头不畏风”两句回答了这种担心。风浪虽起,但这群女子并不畏缩、慌张,她们邻里伙伴之间迅速地靠拢船头,并肩前进。一个“赖”字,写出了她们之间的精诚团结、相互信任;一个“并”字又极尽她们的机智;“不畏风”三字更充分地表现了她们的坚定、沉着,对战胜风浪充满了信心。可以想象,这场突如其来的狂风恶浪,对一群采莲女来说是何等凶险,她们战斗的场面是非常紧张激烈的。尽管诗人没有详加描绘,但通过“赖”“并”“不畏风”等字词,这群采莲女在这场搏斗中的音容姿态,以及她们所显露出来的坚强勇敢性格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感觉到个个都英气勃勃,鲜活俏丽,可敬可佩,使诗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这末两句语言精练,内涵丰富,给人们留下了咀嚼不尽的余味。

  张潮这首《采莲词》语言精炼,构思新颖,匠心独运,寄兴遥深,突出了采莲女的美好品质,不愧为一首传世佳作。

张潮

张潮(一作张朝),唐代诗人。曲阿(今江苏丹阳县)人,主要活动于唐肃宗李亨、 代宗李豫时代。他的诗在《全唐诗》中仅存五首(其中《长干行》一首,亦作李白或李益诗)。张潮的诗,除了一首《采莲词》是写采莲女的生活,其余都是抒写商妇的思想感情。从这些诗的内容和形式来看,都不难发现深受南方民歌的影响。不仅《采莲词》、《江南行》,明显地受民歌影响,其余三首也全采用白描手法和歌行体。主要写商人妇的思想感情,说明他对当时的城市生活比较熟悉。《唐诗纪事》和《全唐诗》说张潮是大历(唐代宗年号,766—779年)中处士。《闻一多全集唐诗大系》将他排列在张巡前,常建后。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采芳园六咏 其五 雨花庵

明代张元凯

精室非招提,绣佛何然有。天花座上飞,为问染衣不。

溪边草堂杂咏六首 其二

明代王廷陈

芋叶深藏径,荷花浅覆艭。阶除驯白鸟,村巷接清江。

香炉峰下新置草堂,即事咏怀,题于石上

唐代白居易

香炉峰北面,遗爱寺西偏。白石何凿凿,清流亦潺潺。
有松数十株,有竹千馀竿。松张翠伞盖,竹倚青琅玕.
其下无人居,悠哉多岁年。有时聚猿鸟,终日空风烟。
时有沉冥子,姓白字乐天。平生无所好,见此心依然。
如获终老地,忽乎不知还。架岩结茅宇,斫壑开茶园。
何以洗我耳,屋头飞落泉。何以净我眼,砌下生白莲。
左手携一壶,右手挈五弦。傲然意自足,箕踞于其间。
兴酣仰天歌,歌中聊寄言。言我本野夫,误为世网牵。
时来昔捧日,老去今归山。倦鸟得茂树,涸鱼返清源。
舍此欲焉往,人间多险艰。

华阳杂咏八首 其一 垂虹岭

明代胡应麟

万仞危岩古木低,翠屏回合上丹梯。桃花流水无人问,一路猿声夕照西。

叔易席上

宋代李处权

何处春光最可怜,仙山亭上碧岩前。
穷来更觉诗堪画,老去谁知酒可仙。
云色弄晴花蘸水,风光纵好柳拖烟。
左思近有三都赋,谁与吹嘘送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