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宋代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赏析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诗前两句叙事。写年老的诗人,驾着一叶小舟,停泊到古木阴下,他上了岸,拄着拐杖,走过了一座小桥,去欣赏眼前无边的春色。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使这位老和尚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桥东和桥西,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 “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譬如春神称作东君,东风专指春风。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 都没有这样的诗意。

  次两句通过自己的感觉来写景物。眼前是杏花盛开,细雨绵绵,杨柳婀娜,微风拂面。诗人不从正面写花草树木,而是把春雨春风与杏花、杨柳结合,展示神态,重点放在“欲湿”、“不寒”二词上。“欲湿”,表现了濛濛细雨似有若无的情景,又暗表细雨滋润了云蒸霞蔚般的杏花,花显得更加娇妍红晕。“不寒”二字,点出季节,说春风扑面,带有丝丝暖意,连缀下面风吹动细长柳条的轻盈多姿场面,越发表现出春的宜人。这样表达,使整个画面色彩缤纷,充满着蓬勃生气。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

  历来写春的句子,或浑写——“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或细写——“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徐元杰《湖上》),志南这首诗将两者结合起来,既有细微的描写,又有对春天整个的感受,充满喜悦之情。诗写景凝练,意蕴丰富,读来使人如闻似见。尽管在此之前,“杏花雨”、“杨柳风”这样的诗境已广泛为人们所用,但真正成为熟词,不得不归功于志南这两句诗。元代虞集脍炙人口的《风入松》的名句“杏花春雨江南”所描绘的意境,除了受陆游诗“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影响外,或许也曾受此启发。

  志南这首诗,语语清淳,从容不迫,在写景时充分注意了春天带给人的勃勃生机,富有情趣,所以为崇尚理趣的朱熹所赞赏。

志南

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生平不详。志南的生活状态已不考,他在当时的文坛上也没有“中兴四大诗人”以及“二泉先生”诸人的风头那么前。但就这短短的一首诗,就以其对早春二月的细腻感受和真切描写,把自己的名字载入了宋代诗史。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春晓偶成

明代沈谦

倚枕看山色,开帘爱晓晴。客愁偏对雪,春梦不离莺。

天地悲歧路,诗书误此生。不知鸿与雁,底事厌南征。

次韵蔡叔清六言二首其

宋代赵蕃

陶潜必遗俗患,侯喜新有诗声。
容我深藏蹇步,看君大展修程。

七谣赠璞冈赵明府 其七 甘霖谣

明代孙绪

今年夏月久不雨,枯朽朝朝望天宇。使君俛首坐堂上,无言心念三农苦。

古来仁覆称旻天,旻天忍不吾民怜。却恐民心百冤控无地,和风乖戻高阳愆。

君不见东海湄,冤孝妇,三月亢旱成焦土。又不见政不节,祷桑林,自责片语天为霖。

急寻案牒理故事,眼底纷纷拂人意。强将征役代他邦,忍朘膏脂媚大位。

短章一骑飞红尘,任他郡臬怒詈台端嗔。一章犹自可,再章惊人心。

三章四章语转峻,和风旭日成阴森。得请公移犹未下,行潦水溢漳流深。

病中上元

宋代吕本中

病久仍多事,深居未识春。殷勤今夜雨,且为阻游人。

桃花

宋代黄静斋

雨后桃花作片飞,风前柳絮点人衣。
春归不用怨风雨,无雨无风春亦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