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赠妓云英 / 嘲钟陵妓云英

唐代罗隐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赏析

  这首诗为云英的问题而发,是诗人的不平之鸣。但一开始却避开那个话题,只从叙旧平平道起。“钟陵”句,回忆往事,历历在目。十二年前,作者年少英敏,风华正茂,才气逼人;歌妓云英正值妙龄,体态轻盈,色艺双全。“酒逢知己千杯少”,当年彼此互相倾慕,欢会款洽,都可以从“醉”字见之。“醉别十余春”,含有对逝川的痛悼。十余年转瞬已过,作者是老于功名,一事无成,而云英也该人近中年了。

  首句写“别”,第二句则写“逢”。由怀旧过渡到眼前。前句兼及彼此,次句则侧重写云英。用汉代赵飞燕“掌上舞”典故。当诗人在“十余春”后再次见到已属半老徐娘的云英的时候,其婀娜的身姿竟然还同十余年前 一样,犹有“掌上身”的风采,可以想见年轻时的云英一定是十分令人倾倒。

  如果说这里啧啧赞美云英的绰约风姿是一扬,那么,第三句“卿未嫁”就是一抑。如果说首句有意回避了云英所问的话题,那么,“我未成名”又回到这话题上来了。“我未成名”由“卿未嫁”举出,转得自然高明。宋人论诗最重“活法”──“种种不直致法子”(《石遗室诗话》)。其实此法中晚唐诗已有大量运用。如此诗的欲就先避、欲抑先扬,就不直致,有活劲儿。这种委婉曲折、跌宕多姿的笔法,对于表现抑郁不平的诗情是很合宜的。

  既引出“我未成名卿未嫁”的问题,就应说个所以然。但末句仍不予正面回答,而用“可能俱是不如人”的假设、反诘之词代替回答,启人深思。它包含丰富的潜台词:即使退一万步说,“我未成名”是“不如人”的缘故,可“卿未嫁”又是为什么?难道也为“不如人”么?这说不过去(前面已言其美丽出众)。反过来又意味着:“我”又何尝“不如人”呢?既然“不如人”这个答案不成立,那么“我未成名卿未嫁”原因到底是什么,答案也就很明确了。此句情感深沉悲愤,一语百情,将诗人满腔的愤懑、无奈倾泻无余,是全诗不平之鸣的最强音。至此,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顶点。

  此诗以抒作者之愤为主,引入云英为宾,以宾衬主,构思甚妙。绝句取径贵深曲,用旁衬手法,使人“睹影知竿”,最易收到言少意多的效果。此诗的宾主避就之法就是如此。赞美云英出众的风姿,也暗况作者有过人的才华。赞美中包含着对云英遭遇的不平,连及自己,又传达出一腔傲岸之气。“俱是”二字蕴含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切同情。不直接回答自己何以长为布衣的问题,使对方从自身遭际中设想体会它的答案,语意简妙,启发性极强。如不以云英作陪衬,直陈作者不遇于时的感慨,即使费辞亦难讨好。引入云英,则双管齐下,有言少意多之效。

  这首诗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有跌宕起伏之妙;引入云英来衬托自己,收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罗隐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秦淮秋感 其一

清代王至甸

翩翩野鹤无归处,五岳云烟脚底生。飞落江南人不识,春潮犹打石头城。

荷叶杯八首 其四

清代王时翔

舟舣。白莲塘里。一醉。碧筒香。夕阳斜系柳阴下。飘洒。

水风凉。

次韵史少庄竹醉日移竹 其一

宋代魏了翁

艳艳洒妆斗姚魏,冥冥花影逢石丁。醉生梦死何如竹,三百五十九日醒。

湖上

清代单钰

潋滟湖光似镜清,支筇怅望独含情。烟笼古树多藏寺,岭度残钟半入城。

山驻絮云间不散,波涵珠月晓还明。却怜放鹤人仙去,谁为梅花作主盟。

寄王宪使立夫

元代姚燧

庭树生秋风,炎炽夺如失。小虫鸣喓喓,高隼飞鴥鴥。

缅怀素心人,若发未忘栉。百年能几见,过眼徂电疾。

而君有官事,出言千里律。何暇喜蛩音,情与逃空一。

昨因赵卿至,戒遣书新述。篇轴不害多,无惮费纸笔。

且约来北州,樽酒留十日。晴天逼佳夕,共看华月出。

非不思馀论,门无一亲即。吾私如汲车,已脱复萦繘。

晚菘生待种,早稻行可铚。少须黄花发,秋风亦萧瑟。

倒冠独山巅,兹游或能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