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声声慢·秋声

宋代蒋捷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秋天 声音 抒怀
赏析

  在词中,词人写了一个秋夜中的种种秋声。笔锋非凡,意味亦显独特。词人以“豆雨声”起,以“雁声”收,写了秋夜中听到的十种秋声。但声声总离不了凄凉意,使一个正在发愁的人谛听这些声音,使作为声音的客体,严重地被染上“愁人”的主体印记,因而从笳声、雁声、蛩声、铃声中听到的,都是词人的苦闷心声。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三句领起全词。点明这是菊花盛开、红叶掩映的深秋时节。凭窗谤听着连绵不断的秋声引起心中阵阵凄凉。“凄凉”是把词中各种声音串联起来的线索。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豆花雨”,指阴历八月豆子开花时的雨,这里点出秋雨声杂风声率先而来。风雨凄凉,长夜难眠。风声中又传来了稀疏的更点声。这更声来自城门上的更鼓楼。“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不锁”,流露了主人公怪罪的意味,因为他是不想听到的。古代把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分为五点。这里直写“二十五点”,意在表明主人公尤感秋夜的漫漫难捱。风不仅送来了更声,又摇响了檐底的风铃。“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揭示了主人公听到铃声引起的心理活动,他最初以为这是老友身上玉佩的声。但老友都在远方不可能来,那么这会是谁呢?突然明白原来是风铃的声音。作者这里用笔极为巧妙,看似是误听,实则借写对老友思念之情。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把笔触从深夜转向黎明。月亮沉落,号角声起。军营中人马骚动。蒋捷生活于宋末元初,进士及第不久,南宋被灭。他隐居太湖竹山,一直不肯出来作官。这声音表明,元朝统治了全国,而且军旅遍布这些声音,对于不肯和元统治者合作的词人来说,岂不是比之秋风秋雨的声音更加刺耳惊心吗?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灯光闪烁之处,又传来了邻舍在砧石上擣练之声。邻家主妇一夜未眠赶制寒衣,天明未睡。这也不能使词人宽慰。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四千里梦”岳飞这句词和词人心境相同,皆因满腹心事起。把蛩的叫声称为“诉愁”,借把自己的愁怀转嫁给蛩鸣罢了。“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似乎是蟋蟀把愁苦又分给了横空的过雁。巧妙地又点出大雁叫声的凄凉和它带给主人公的愁意,大雁给人的愁绪往往同引起人对远人的怀念分不开。收尾以雁声,反映了词人独特的构思。

蒋捷

蒋捷(生卒年不详),字胜欲,号竹山,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疆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雪作儿童以衣袖盛之如柳花状

宋代朱翌

六花几岁不来南,大似优昙欲遇难。
瓦响急倾鲛泪颗,袖宽先得柳花团。
莫忧荔子明年少,已是梅英向腊残。
骨冷魂清北风里,更临江槛俯惊湍。

螺川早发

明代王猷定

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长江流剩梦,孤棹拨残星。

露湿鸥衣白,天光雁字青。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

辛未元旦

清代弘历

瑞烟喜爆引晨光,首祚新春启百祥。一岁勤民今日始,大清承运万年昌。

玉阶王会衣冠盛,金殿朝仪礼乐章。正值慈宁开六帙,敷天寿域庆方长。

予绍兴三十二年夏四月三日行部至山中时月上

宋代王之道

去年入山时,孟夏暑犹薄。
来观云母泉,阴崖坐盘礴。
老禅披荆榛,经营始兴作。
山空斤斧响,丁丁振林壑。
挽仰恰周星,炎赫若凌薄。
昨朝发岳阳,东风怒还恶。
惊涛送轻舟,十里沙头落。
投凉不待晓,肩舆上硗确。
僧徒笑相迎,此意安可却。
高亭荫白茅,群峰峙青廓。
偕行二三子,临泉一杯酌。
呼僮瀹石鼎,煮汤旋和药。
谁令俗士驾,急去能不怍。
历成数句语,聊发后来噱。

来青馆夜分独坐题

明代胡应麟

昏黑登上方,遂抵兹轩宿。遥峰过疏雨,众山若新沐。

晚凉凭阑坐,流萤出深竹。明月东方生,依微隐乔木。

泠泠发孤啸,空响答岩谷。山僧供伊蒲,饱饭禅堂浴。

微钟歇清夜,星斗烂可掬。终南饶白云,暂此憩幽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