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黄生借书说

清代袁枚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赏析

  作者认为自己幼时借不到书而“形诸梦”是非常不幸的,而黄生能与作者“公书”是非常幸运的,所以作者要黄生“知幸与不幸”,珍惜少时光阴,专心读书。我们当代的读书条件比起黄生来又不知要幸运多少倍,我们更应“知幸与不幸”,珍惜现在这大好的学习条件和自己的青春年华,刻苦读书。如果学有不成,非他人之过,自己应该多反省,知警惕。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化弊为利,努力为自己创造条件,发奋求学。

  课文围绕中心,夹叙夹议,层次清楚地阐明事理。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出人意料,引人深思,随后围绕着这个中心,逐层展开阐述。先以帝王、富贵人家全都藏书丰富,却没有几个读书人,以及祖父辈尽心藏书而子孙辈随意毁弃书这三种常见的事实,来作初步证明;再运用类比推理,以人们对于借来的东西和属于自己的东西所采取的不同态度,来说明这个论断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作者从那常见的现象中推究出其原因──“虑人逼取”,这种外来的压力,会化为鞭策自己的动力,有力地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接着,作者又拿自己年少时借书之难、读书用心之专和做官后有了大量的书籍却不再读书等切身经历,从正反两个方面做进一步的论证。最后,在上述分析说明的基础上,紧扣“借书”一事,指出黄生有幸而遇肯“公书”的人,勉励他应该珍惜机会,勤奋学习。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的中心论点虽然是“书非借不能读”,但很明显,仅从字面上来看,这个论点带有很大的片面性。“说”本身不同于规范、正统的论说文,本文作者袁枚又是一位才子气颇重、任性适情的人。因此,我们更宜于把本文视为作者在有感而发的情况下率性而为的一篇带有游戏性质的小文,其中包含有对逝去的青年光阴的怀念、对如今自己的自嘲,而主旨则在鼓励、教育黄生,只是没有板起面孔来。

  中心:作者就黄生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黄生努力为自己创造条件,发奋学习。

袁枚

袁枚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读淮阴传

宋代周紫芝

淮阴一世豪,勋业满天地。晚节不自全,遗恨在百世。

君臣如父子,焉得置猜忌。功高良易疑,地大苦难制。

折箠下燕齐,群豪自风靡。岂有须假王,而可镇齐伪。

祸生固有胎,失在此举尔。沛公窘荥阳,齐卒尽精锐。

颉颃楚汉间,事若反掌易。信岂不自王,何乃遣汉使。

帝意自此疑,齐楚终易位。哙等何足羞,鞅鞅遂失意。

晚路说陈豨,咄嗟甚儿戏。吕姥何能为,公乃自失志。

书崔少府居(一作赠李补阙)

唐代黄滔

鲁史蜀琴旁,陶然举一觞。夕阳明岛屿,秋水浅池塘。
世乱怜官替,家贫值岁荒。前峰亦曾宿,知有辟寒方。

范参政自建康得资政宫祠六诗寄呈 其三

宋代赵蕃

出处如公亦甚都,不携西子不思鲈。三高异日当为四,不见方严与范俱。

夫子听琴师襄图

明代陈颢

苍姬尚文治,叔世生宣尼。立教以垂宪,天纵圣哲资。

师襄何许人,冠裳肃威仪。援琴得高趣,挥手调朱丝。

悠悠太古音,不藉言与词。松阴白日永,萧瑟生凉飔。

一弹万虑息,再弹心旷怡。乐与二三子,听之忘神疲。

世远不可作,此音知者稀。抚图三叹息,长吟寄遐思。

题辜德中瑞竹亭

元代张翥

江馆当西澨,山堂向北隅。旧樊聊补坏,新竹复嘘枯。

嘉此神明劳,森然雨露濡。贤才世闽海,之子冠洪都。

生意原无息,休徵固有符。浑涵由地脉,腾达即天衢。

故业诗书远,能官俊造须。材称人似玉,宾待凤将雏。

照映丘园重,流传赋咏俱。拟同嘉树传,来作瑞筠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