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花影

宋代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却教 一作:又教)
咏物 抒怀 失意 无奈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这首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影的变化中表现出光的变化,写光的变化中表现出影的变化。第一句中“上瑶台”,这是写影的动,隐含着光的动。为什么用“上”,不用“下”,因为红日逐渐西沉了。第二句“扫不开”写影的不动,间接地表现了光的不动。光不动影亦不动,所以凭你横扫竖扫总是“扫不开”的。三四两句,一“收”一“送”是写光的变化,由此引出一“去”一“来”影的变化。花影本是静态的,诗人抓住了光与影的相互关系,着力表现了花影动与静,去与来的变化,从而使诗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动态美。

  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传达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上瑶台”写花影移动,已含有鄙视花影之意;“扫不开”写花影难除,更明现憎恶花影之情;“收拾去”写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送将来”写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倏忽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

  有人评论说:“上瑶台”比喻小人在高位当权;“扫不开”比喻正直之臣屡次上书揭露也无济于事;三四两句以太阳刚落,花影消失,明月东升,花影重映,比喻小人暂时销声匿迹,但最终仍然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从诗人一生仕途坎坷,政治失意的情况来分析,产生鄙视群小,痛恨官场腐败的感情也许是可能的。但诗歌作为文艺作品,它显然不能是生活的实录,它比生活本身应该更概括,更集中,更有典型性,因此,一定要坐实哪一句即喻什么人或什么事,难免会有牵强附会之嫌了。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怀朱数畴

明代王立道

吾兄东南秀,矫矫青云姿。弱龄弄芳翰,玄文吐奇思。

一经夏侯学,廿年董生帷。雅志古人会,独行俗士疑。

献赋未云遇,踠足清明时。骥齿嗟已至,旷波千里期。

何当逢伯乐,为君解纻衣。

述怀五十三首 其四十八

明代周是修

去日复来日,光阴苦相催。千里复万里,世道何悠哉。

古人已不复,今人徒自哀。甲第变耕陇,荒墟且崇台。

兴废在眼前,恻然感我怀。干名羞苟进,著业乏长材。

惟酒可托兴,焉得日衔杯。

灵源清禅师赞五首 其二

宋代释德洪

衲子无处摸索,画师笔笔画著。山僧醉眼难凭,付与众人弹驳。

似则打杀灵源,不似?子烧却。

哭刘司户二首 其二

唐代李商隐

有美扶皇运,无谁荐直言。已为秦逐客,复作楚冤魂。

湓浦应分派,荆江有会源。并将添恨泪,一洒问乾坤。

寄王士贵

宋代华岳

画桥相送百花春,转眼孤鸿逐断云。
别后有谁能顾我,客中无日不思君。
风前花影尝兴念,月下桐声久不闻。
见说近来多好况,一书无惜寄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