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采莲曲

唐代刘方平

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
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
赏析

  《采莲曲》是乐府诗旧题,又称《采莲女》、《湖边采莲妇》等,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采莲妇女的生活。历来写采莲曲的很多,但写得出色也颇不容易。而这首小诗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惟妙惟肖地塑造了一个可爱的采莲劳动妇女形象。

  首二句写日落时分,江水清澈,余晖掩映,金波粼粼,荡漾着苗条美丽女子的宛转歌声。诗一开头就用朴素的语言描绘出江南日暮的迷人景色。第二句起首巧用“荆歌”二字进而渲染了江南气氛,接着作者又抓住最具特征的细腰来勾勒提掇江南女子的轻盈体态。此处“艳”字用得极妙,不仅与上句里的“清”字相映成趣,而且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她的美丽外貌,一字传神,足可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媲美。联系首句,不由得使人想象到红色的晚霞给她披上了绚丽的衣裳,给她增添了姿色;她的美貌与动人的歌声,也为“日暮清江”增添了风光。

  已经日落黄昏,她还在江上干什么呢?唱的又是什么歌儿呢?诗的第三句揭了这个谜,原来她在采莲。傍晚还在采莲,表现了她的勤劳,边采边唱,勾画出她开朗的性格和愉快的心情。至此,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有静有动,一幅充满浓郁水乡生活气息的采莲图跃然纸上。但是诗人并不满足于绘声绘色地描写一个采莲的场面,而着重于刻画采莲人。由“从小惯”三字,读者一方面可以知晓她采莲熟练,另一方面也说明她健康朴实,从小就培养出勤劳的品质。联系日暮采莲,自然让人了解到采莲是项繁重的劳动,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顺势带出第四句“十五即乘潮”,使意境更深一层,原来她在小小年纪就能驾驭风浪,该是多么勇敢多么勤劳。这两句不仅写出采莲女的能干和劳动本色,而且使人享受到一种健康纯朴的美。

  这具“象牙微雕”是从环境描写到人物外貌到人物心灵逐层深入,情景兼容,由于诗人择词炼字功力很深,使人恍若身历其境。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民歌味道很浓,寥寥数语,涵盖万千。

刘方平

刘方平

刘方平(758年前后在世),唐朝河南洛阳人。匈奴族。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又欲从军 ,均未如意,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终生未仕。与皇甫冉、元德秀、李颀、严武为诗友,为薪颖士赏识。工诗,善画山水。其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其诗多写闺情、乡思,思想内容较贫弱,但艺术性较高,善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其《月夜》 、《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都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作。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真庙挽辞

宋代梅询

愁烟暗鼎湖,龙驭入清都。
陟降红云陛,陪歆赤帝云。
亮阴真圣嗣,遗诏尽嘉谟。
尚见孤臣泣,蒙知直殿庐。

寿王仲锡臬宪 其八

明代释今无

紫金鱼袋岂为荣,玉座真君道更清。坐彻昆崙三万丈,威光恰与此山平。

西山和许廷冕刘时雍汪时用三兵部韵五首 其三

明代李东阳

春流曲折去还来,细路萦回合更开。花落幽人愁未到,日斜归鸟并相催。

秪园绀老双林树,古洞青缘半壁苔。红袖碧笼俱寂寞,新诗读罢重怜才。

挽胡休复庶常八章 其六

明代沈守正

二子既先驱,我来应不久。不见苏门人,推挽如相趋。

共享南面乐,梁笱遑惜后。第恐鬼无知,深松徒酹酒。

陈荩卿杏花村移家因纳姬

明代王嗣经

不离井闬近移家,草径茅堂带郭斜。
岂为秘书增斗帐,转因载牍问香车。
新人路半邀桃叶,邻舍篱根问杏花。
何事多情旧时燕,随君将子过檐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