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平湖乐·采菱人语隔秋烟

元代王恽

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
入手风光莫流转,共留连,画船一笑春风面。
江山信美,终非吾土,问何日是归年?
赏析

  乐府诗中有《江南弄》、《采莲曲》等,表现江南水乡的特有风情。早期的散曲文人多以《小桃红》的曲牌,将乐府的这种风调移植入曲中,曲牌也因而有《平湖乐》的别名。

  秋天是菱角莲蓬的收获季节,水乡姑娘们荡着莲舟,来到湖塘之上,一边劳作,一边笑语喧哗。这种景象本身就充溢着生活之美。妙在作品将它放在“秋烟”也即清秋的晨雾中表现,作为隐隐约约的远景,这种朦胧美令人心旌动荡。诗人自己也荡舟于湖上,风平波静,水面如摇曳的一块白绢。“波静如横练”,既有“平”的形感,又有“白”的色感,更有“软”的质感,这是作者置身的近景。“隔秋烟”的朦胧与“横练”的明晰形成一重对照,“人语”与“波静”又形成一重对照,从而使短短的两句景语中,蕴涵了丰富的诗情画意。

  “入手风光莫流转”,语本杜甫《曲江》的诗句:“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流转”即迁延变化之意。这是诗人面对湖上美景的感想,何况此时他的小船已经穿过了“秋烟”,同采菱的姑娘们打了照面。后者对他投以嫣然一笑,更足令诗人销魂。“共留连”是巧妙的斡旋,它既是对“入手风光”感想的延续,又是作者相逢画船的实情写照。江南水乡风物明媚,人情旖旎,诗人陶醉其间是可以想象的。

  岂料结尾笔锋陡然一转,悲从中生。诗人借用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的名句,引出了自己油然而生的慨叹:“问何日是归年”。“何日是归年”是杜甫《绝句二首》中的成句,可见这种乡愁在诗人心底中蓄藏已非一日。从客方的美景中意识到“终非吾土”,从极度的快意中涌现出归期杳渺的惆怅,就特别令人悲怆。这种大起大落的手笔,具有动魄惊心的效果。

  《平湖乐》(即《小桃红》)格多律句,故清人朱彝尊《词综》即将此曲收入为词。由宋词一路衍化而来的那部分曲,确曾存在亦词亦曲、“词以文(而)言,曲以声(而)言”(刘熙载《艺概》)的一体二名的情形。但混淆的产生,主要还是缘于早期文人以词笔为散曲的创作倾向。该篇末句“问”为衬字,可知作者是将它认同为曲的。

王恽

王恽

王恽,字仲谋,号秋涧,卫州路汲县(今河南卫辉市)人。元朝著名学者、诗人、政治家,一生仕宦,刚直不阿,清贫守职,好学善文。成为元世祖忽必烈、裕宗皇太子真金和成宗皇帝铁木真三代的谏臣。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摸鱼儿

宋代刘克庄

怪新年、倚楼看镜,清狂浑不如旧。暮云千里伤心处,那更乱蝉疏柳。凝望久。怆故国,百年陵阙谁回首。功名大谬。叹采药名山,读书精舍,此计几时就。
封侯事,久矣输人妙手。沧洲聊作渔叟。高冠长剑浑闲物,世上切身惟酒。千载后。君试看,拔山扛鼎俱乌有。英雄骨朽。问顾曲周郎,而今还解,来听小词否。

土室

明代李东阳

土室暗无光,重关闭深壁。客来语始辨,坐久自生白。

语毕各自还,谁能问形迹。朅来中宵梦,坐我羲皇侧。

太羹及玄酒,此味久已识。古人戒屋漏,所贵无愧色。

我心非槁木,岂不念朝夕。默默方自知,多言竟何益。

望成山

明代林弼

东南海水浮天地,千顷万顷波无际。舟行旬月不见山,忽见青山欲流涕。

青衣赤发黄帽郎,吴中最能称最强。见山起舞索酒饮,众工喜忭皆若狂。

云是成山东海阳,铁山一发遥相望。楼船直驾山中央,依稀可见齐鲁疆。

潞河沽水已不远,愿豁喜目宽愁肠。忆我昔日观国光,东登岱岳临太行。

龟蒙凫绎在眼眶,海云海水相苍茫。十年壮游三万里,观岳无山海无水。

祖龙石刻空莓苔,小白堂封几荆杞。安得海水化甘霖,净洗寰宇清氛祲。

相如早与论封禅,金泥玉检昭来今。

采菱图为华守芳作

明代徐庸

兰艇小如梭,红妆映绿波。争先溯涛浪,齐唱采菱歌。

采菱劳玉纤,菱角尖还嫩。菱叶不藏羞,菱丝偏惹恨。

夫君怅别离,分镜自当时。从此菱花影,伤心不忍窥。

姊妹无相妒,贪多到深处。惊散锦鸳鸯,双双并飞去。

六铢 其四

宋代白玉蟾

我著紫绮裘,俯视蓬莱洲。手把八空气,纵身云中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