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七夕

宋代杨朴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赏析

  唐诗主情,宋诗主理。宋的这种主理的诗,对那些喜好唐诗的人来说,常有味同嚼蜡之感。但诗如能用简捷的句子,深刻地表达一种哲理,也不能不说有其特殊的妙趣。杨朴的这首《七夕》,就是具有这种妙趣的哲理诗。

  诗的作者从牛郎、织女七夕踏鹊桥相会的神话传说发端,别出新裁,表达了作者独到而又深刻的见解。“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前两句设问:弄不懂牛郎到底打的什么主意,是怎么想的,非得邀天上的仙女来织满天的锦绣云霞。这里的“须”字,是一种怀疑和否定,从正面来解释,就是没有必要来邀请织女作这一切。这两句来得非常奇,出人意料,因为很多人把把牛郎织女的神话作为美妙的故事来接受,对其中所包含的意义从未提出过质疑。以为神胜过人,天上的仙女自然比人间的一切都要聪明许多。但诗人却对此表示怀疑。前两句的这种怀疑只涉及到神话故事本身,但这已足以造成悬念。这两句为诗的末联所发的奇论,做了有力的铺垫。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己多”。这两句是说:每年人们都要在七月七日晚上向天上的织女乞求赐予刺绣、纺织等的聪慧、智巧,但实际上,人间的智巧己经是很多了,多得有点可怕。诗人在这里并非是在赞扬人间的机巧,而是来了一个大转弯,诗人此时想起的不仅仅是人间创造幸福的巧智,还有行恶的智巧:有巧取牵夺,互相倾轧,以及繁复、杂多而又绞尽脑汁的勾心斗角。诗人赋予末一行诗中的“巧”的含义已经不同于第三行诗中“巧”的含义。恰是这种新的含义,不无道理,但又非常出人料想地拓宽了诗思的领域,这就便诗的情思和哲理向更深处开掘,一使诗具有了横空出世、奇崛诡辩之美。当人间充分运用他的机巧来进行勾心斗角的时候,要邀织女来已无意义。从四句诗的整体和诗情的深入来看,诗人的愤世嫉俗之情表现得很是恰当、巧妙、深刻。

  杨朴在那样一个时代有这样一种思想和见识是很深刻的,加之诗语简练、晓白、朴实,就使诗思凝重、洗练,富有趣味。

杨朴

杨朴(921~1003)北宋布衣诗人。字契元(一作玄或先),自号东里野民。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宋代杨昕

二八玉泉分派泠,三千银界出尘清。

送郑仲远

宋代张九成

仲远英俊人,落笔惊飞电。
来自神仙中,风姿冰雪盥。
我谪天南陲,君来适相见。
忆昔我与君,射策麒麟殿。
君时气横秋,九万抟风便。
文辞洒星斗,议论倒江汉。
便宜上玉堂,不尔登蓬馆。
别来二十年,青衫尚州县。
兰薰麝所忌,玉洁女多怨。
嗟我正衰迟,何阶往论荐。
岂有如此人,而得长贫贱。
朝廷方急贤,珠璧联清贯。
去去行勿迟,九天春昼暖。

过梅关

明代张嗣纲

披鞍跨马出梅关,岭表驰驱第一山。四顾关河吴会杳,几朝人物笑谈间。

兵书一箧谁堪授,宝剑双悬我自闲。此日挥鞭朝北去,他年应道弁繻还。

次韵叶观文游鼓山

宋代李弥逊

谢公忧民馀,妙语继两禅。
兹游瞰沧溟,宛在一叶莲。
木密虚可步,石立高莫缘。
从来看山眼,一洗俱茫然。
蓬莱如有无,空翠蒙云烟。
却疑浩荡中,天津渺归船。
崎岖访幽胜,众象争相鲜。
凌高寓远目,孤云共轩軿。
归来拥寒衾,耳底酒鸣泉。
觅句了不工,青灯暗孤眠。

送邢子愿出宰南宫

明代欧大任

燕酒垆头送别离,南亭双旆拥轻飔。河流似带胡卢下,秋色如花钜鹿吹。

云起常山谈赵剑,风来东海奏齐诗。共知才子今循吏,丹陛行看赐对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