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唐代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传闻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
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赏析

  这组诗载于《全唐诗》卷七百一十七。下面是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四川诗词学会理事周啸天先生对组诗第一首的赏析。

  “己亥岁”这个醒目的诗题,就点明了诗中所写的是活生生的社会政治现实。

  安史之乱后,战争先在河北,后来蔓延入中原。到唐末又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唐王朝进行穷凶极恶的镇压,大江以南也都成了战场。这就是所谓“泽国江山入战图”。诗句不直说战乱殃及江汉流域(泽国),而只说这一片河山都已绘入战图,表达委婉曲折,让读者通过一幅“战图”,想象到兵荒马乱、铁和血的现实,这是诗人运用形象思维的一个成功例子。

  随战乱而来的是生灵涂炭。打柴为“樵”,割草为“苏”。樵苏生计本来艰辛,无乐可言。然而,“宁为太平犬,勿为乱世民”,在流离失所、挣扎于生死线上的“生民”心目中,能平平安安打柴割草以度日,也就快乐了。只可惜这种樵苏之乐,此时亦不可复得。用“乐”字反衬“生民”的不堪其苦,耐人寻味。

  古代战争以取首级之数计功,战争造成了残酷的杀戮,人民的大量死亡。这是血淋淋的现实。诗的前两句虽然笔调轻描淡写,字里行间却有斑斑血泪。这就自然逼出后两句沉痛的呼告。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这里“封侯”之事,是有现实针对性的:公元879年(乾符六年,即“己亥岁”)镇海节度使高骈就以在淮南镇压黄巢起义军的“功绩”,受到封赏,无非“功在杀人多”而已。令人闻之发指,言之齿冷。无怪诗人闭目摇手道“凭君莫话封侯事”了。一个“凭”字,意在“请”与“求”之间,语调比言“请”更软,意谓:行行好吧,可别提封侯的话啦。词苦声酸,全由此一字推敲得来。

  “一将功成万骨枯”,更是一篇之警策。它词约而义丰。与“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张蠙《吊万人冢》)之句相比,字数减半而意味倍添。它不仅同样含有“将军夸宝剑,功在杀人多”(刘商《行营即事》)的现实内容;还更多一层“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李白《战城南》)的意味,即言将军封侯是用士卒牺牲的高昂代价换取的。其次,一句之中运用了强烈对比手法:“一”与“万”、“荣”与“枯”的对照,令人触目惊心。“骨”字极形象骇目。这里的对比手法和“骨”字的运用,都很接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惊人之句。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封建社会历史的本质,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前三句只用意三分,词气委婉,而此句十分刻意,掷地有声,相形之下更觉字字千钧。

曹松

曹松(828——903),唐代晚期诗人。字梦徵。舒州(今安徽桐城,一今安徽潜山)人。生卒年不详。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进士,年已70余,特授校书郎(秘书省正字)而卒。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玉笛引

清代方式济

遗钗断发填宫井,擪笛魂归春苑影。墙外无人三两声,碧墀铺月梨花冷。

记得西园侍宴时,君王爱度《凉州词》。长调穿风无气力,铜盘露赐传催急。

白杨瑟瑟迷金碗,纤尘光掩昭华琯。歌台小妓惯偷吹,误渍残脂口香满。

蜀山破梦漏丁丁,不敢床前自报名。回廊弓印惊鹦鹉,夜夜亲来续箫谱。

忻州汪刺史重修元遗山墓于草间获断碑拓以见寄感赋长句

清代朱休度

刺史行部春郊路,路前有冢冢无树。石人石兽知何代,萦烟结莽埋春雾。

下马来寻断碑露,碑表七字擘窠书,乃是诗人元遗山之墓。

魏初姜彧记碑阴,先生遗命弟子注。不书官爵不题名,中原布衣了半生。

百年风雅《中州集》,一代典章野史亭。乾坤清气最难得,斯文自任诚非轻。

呜呼龙蛇争斗山河颓,铜马纸鸢成烬灰。虚名误人生百谤,写到苏诗肝肺摧。

肯作中书褚渊活,共谅江南庾信哀。刺史修举职所专,重扶墓碣树墓田。

补以松柏年荫年,我读汴京乱后诸诗篇,其声幽咽情渺绵。

梦中青山与黄叶,愁里残阳更乱蝉。杏园双燕巢何处,秋水鸣蛙命可怜。

此身春草惟一醉,此夜寒灰宁复然。诗人心事杜鹃血,独恨无人作郑笺。

再游东阳

宋代喻良能

十年不到还重来,往事一梦真悠哉。
寻幽已访涵碧寺,乘兴欲上吴宁台。
苍松怪石虽饱览,黄钿拒霜犹未开。
白云西来入我念,又驭两腋清风回。

次韵李季龙希膺 其三

清代曾广钧

乍骋兰筋上九崃,各分军寄拥群材。本期决战临丹浦,谁遣沈枪卧绿苔。

辽海风尘归皂帽,巴陵祠庙锁烟煤。莫言厝火为安策,烽照甘泉正劫灰。

南征奏捷

元代耶律铸

宸算将雄断,天然是美谈。一征平漠北,再举下江南。

须不闻漂杵,何曾见溺骖。元和歌圣德,恐未免怀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