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宋代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赏析

  一个“望”字把诗人爱国情怀和等待胜利在望的心情表达无疑。7月16日夜晚,长安南山头,诗人登高远望,皎洁的月轮正在升起光华。

  词的上片写秋天来到边城,鼓角声充满悲哀,首句一个“哀”字充分表达了词人对国土沦丧的惋惜和悲哀。下片从上片的“凭高”和“此兴悠哉”过渡,全面表达了“高兴”的“兴”。整首词由“哀”到“兴”,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爱国壮志。

  从角声烽火写起,烽火指平安火,高台指高兴亭。《唐六典》说:“镇戍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陆游《辛丑正月三日雪》诗自注:“予从戎日,尝大雪中登兴元城上高兴亭,待平安火至”。又《感旧》自注:“平安火并南山来,至山南城下。”又《频夜梦至南郑小益之间慨然感怀》:“客枕梦游何处所,梁州西北上危台。暮云不隔平安火,一点遥从骆谷来。”都可以和这首词句互证。高歌击筑,凭高洒酒,引起收复关中成功在望的无限高兴,从而让读者体会到上面所写的角声之哀歌声之悲,不是什么忧郁哀愁的低调,而是慷慨悲壮的旋律。“此兴”的“兴”,兼切亭名。

  下片从上片的“凭高”和“此兴悠哉”过渡,全面表达了“高兴”的“兴”。作者把无情的自然物色的南山之月,赋予人的感情,并加倍地写成为谁也不及它的多情。多情就在于它和作者热爱祖国河山之情一脉相通,它为了让作者清楚地看到长安南山的面目,把层层云幕都推开了。这里,也点明了七月十六日夜晚,在南郑以东的长安南山头,皎洁的月轮正在升起光华。然后进一步联想到灞桥烟柳、曲江池台那些美丽的长安风景区,肯定会多情地等待收复关中的宋朝军队的到来。应,应该。这里用“应”字,特别强调肯定语气。

  人,指宋军,也包括作者。词中没有直接说到收复失地的战争,而是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来暗示作者所主张的抗金战争的前景。这种想象是在上片豪情壮志抒发的基础上,自然引发而出,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情调。

陆游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读史有感十二首 其一

明代王世贞

汉武箠八荒,中原亦云蒿。神鲛甘鼎腥,天马以游遨。

归来大受计,柏梁造天高。赫哉轮台言,黔首息讴谣。

肝腑授亲臣,八柄唯所操。钩戟化为耝,大农自称饶。

薄海颂明哲,宁知贤者劳。

寓适

宋代释居简

收雨岭云随所住,含风渊水偶然回。虚怀任性如云水,閒里徒将日月催。

游小金山 其二

明代陈道

宝地珠林映远空,银沙细浪影溶溶。穿门叶散清江朗,入院风光醉兴浓。

梵塔曲盘当落日,栏杆百尺送飞鸿。长生习傍云岩转,仄径渔樵忽谩逢。

次韵同年诸公环碧叙同年会

宋代陈造

天瓢挹注拱仙官,更阅诗仙锦绣端。
离合不忘车笠誓,留传当并画图看。
玄谭想有蛟龙听,得醉仍均客主欢。
挽仰谪仙三百载,从知乐事繼今难。

席上答周饶州

元代卢挚

美人如修竹,日暮何娟娟。美人如野鹤,所贵非乘轩。

远游岂不佳,缁衣为谁贤。相别亦云久,相看已苍然。

襟韵尚豪爽,尊俎重留连。追忆平生欢,见赠长者言。

铿鍧咸池奏,溔渺渤澥渊。我无英琼瑶,持以赠君筵。

为君赋《淇隩》,为君歌芝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