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渡扬子江

唐代丁仙芝

桂楫中流望,空波两岸明。
林开扬子驿,山出润州城。
海尽边阴静,江寒朔吹生。
更闻枫叶下,淅沥度秋声。
赏析

  这是诗人从长江北岸的扬子驿坐船渡江到南岸的感怀之作。此诗写的是秋景:船儿随波漂流,晚秋的天空与水都很清净,扬子驿在树林中闪现出来,润州坐卧在起伏的山冈之中,海边和江边都是寒意浓浓,枫树叶落,传来淅沥之声。从江北的“林开扬子驿”到江南的“山出润州城”,读者似乎看见一条渡船正由北向南开来,还分明见到了诗人立在船头前后眺望的形象。末二句写船近江南,秋声淅沥,用一“度”字,很形象地写出了岸上落叶声飘过江面,送进船上诗人耳中的情景。全诗以“望”字贯通全篇,情文并茂,画面清新,构思巧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当年曹操在广陵(今扬州市)看到长江水面辽阔,水势汹涌,直呼为“天堑”,是“天之所以限南北也”。宋朝以前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在黄河流域的河南、山西、陕西一带,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尚少开发,所以常被视为边陲地区,对做官的人来说,派赴江南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诗人也不例外。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景还算平稳,没有情绪上的反应,但是到了后四句情绪就开始波动了。他到了南岸,发现江边是荒凉阴暗的,江风带有寒气,再加上落叶淅沥的枫树林,诗人突然感受到萧瑟的秋天来了。其实秋天是由北而南的,诗人在扬子驿的时候没有察觉,而到了对岸就感受到这股秋意,这是有原因的。说起来他不是害怕节气上的秋天,而是担心前程上的寒意,因此触景伤情,兴起无名的烦恼,这是受到“得失心”的影响。

丁仙芝

丁仙芝,字元祯,曲阿(今江苏丹阳市)人,唐开元十三年登进士第,仕途颇波折,至十八年仍未授官,后亦仕至主簿、余杭县尉等职,好交游,其诗仅存十四首。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灵均

唐代黄滔

莫问灵均昔日游,江篱春尽岸枫秋。
至今此事何人雪,月照楚山湘水流。

夹竹桃

宋代汤清伯

芳姿劲节本来同,绿荫红妆一样浓。
我若化龙君作浪,信知何处不相逢。

泛湖

明代李梦阳

匡庐彭蠡曲相连,伐鼓蛮歌趁进船。屏见云横石壁净,镜开日破浪花圆。

渔樵山泽堪时给,盗贼于戈枉自缠。遣帅巳添新节制,指挥符见扫风烟。

送董通副南归

清代吴清鹏

董公本健者,一跌初未防。我持一樽酒,出送衢路旁。

前林颓晚日,四野浩气霜。临分已多感,怀旧况难忘。

今昔文恭公,出身济时康。三阶夹华盖,八座近文昌。

白屋下寒畯,青云假翱翔。小心出谦谨,庶事资劻勷。

维时相业盛,世济皆忠良。二刘实规随,得公道弥光。

尚意先帝日,辇毂起非常。天狼入紫极,野鼠窥金床。

声气连宫掖,炮火彻禁厢。皇子自提剑,内人多束装。

銮舆时在外,众议失仓皇。公力劝回跸,涕泣揽帝缰。

天威一奋振,神武信洸洸。临事见谋断,时亦赖杜房。

至今下马坟,人怀白云冈。喜君嗣前哲,天衢再腾骧。

朝廷念勋旧,恩意甚濊汪。病免岂得已,告归何太忙。

誓将守邱墓,终老无出乡。余本门下士,况复眷梓桑。

思随渡江去,区区申椒浆。临歧不克偕,泪下空沾裳。

蒙泉

宋代韩淲

一泓泉水古,依旧浸岩边。太史晁鸡肋,遗吟尚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