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桧风·羔裘

先秦佚名

羔裘逍遥,狐裘以朝。岂不尔思?劳心忉忉。
羔裘翱翔,狐裘在堂。岂不尔思?我心忧伤。
羔裘如膏,日出有曜。岂不尔思?中心是悼。

赏析

  古今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全诗表达了身处末世的臣子深切而无奈的心痛感觉及深切思虑。

  诗首章“羔裘逍遥,狐裘以朝”两句看似叙述国君服饰,但言语间充满感情色彩。钱澄之分析说:“《论语》:狐貉之厚以居。则狐裘燕服也。逍遥而以羔裘,则法服为逍遥之具矣。视朝而以狐裘,是临御为亵媟之场矣。先言逍遥,后言以朝,是以逍遥为急务,而视朝在所缓矣。”(《田间诗学》)这段分析为读者更深一层地理解诗旨提供了门径。即便是大国之君,身处盛世,不以仪礼视朝,不以国事为务,犹为不可,更何况当时桧国“国小而迫”,周边大国正虎视眈眈,存亡生死危在旦夕,处境如此而不自知,不能不让人心存焦虑。“岂不尔思,劳心忉忉”,这是身处末世的臣子深切而无奈的心痛感觉。

  第二章诗意与第一章相同,但在回环往复中更让人感受到诗作者对国之将亡而桧君仍以逍遥游宴为急务的昏庸行为的幽远绵长之恨。

  诗末章一改平铺直叙的路子,选取羔裘在日光照耀下柔润发亮犹如膏脂的细节性情景,扩展了读者的视觉感受空间,使诗人的心理感受有了感染读者的物象基础。在通常情况下,面对如此纯净而富有光泽的羔裘,人们会赞叹它的雍容华美和富丽堂皇之气,但在诗人为读者提供的独特的情景上下文中,如膏脂一样在日光下熠熠发亮的羔裘是这样的刺眼,令人过目之后便难以忘怀,这难以忘怀之中又无法抹去那份为国之将亡而产生的忧愤之情。“岂不尔思,中心是悼。”意思是:不为你费尽思虑,怎么会离君而去心中却时时闪现那如脂羔裘呢?思君便是思国,作为国之大夫,无法选择国之君主,只能“以道去其君”,但身可离去,思绪却无法一刀两断,这便是整首诗充满“劳心忉忉”“我心忧伤”“中心是悼”层层推进式的忧伤和愁苦的历史原因。

  全诗没有风诗中常用的比兴手法,叙事也显得急切且繁复,但从这近乎祥林嫂式的絮叨中确实可以感受出诗作者的深切思虑。

猜您喜欢

张石洲赴武昌通判

明代罗洪先

我欲访终南,汉江不可渡。忽闻别乘行,云去武昌路。

武昌城郭江汉滨,旌旗袅袅秋复春。黄鹤楼前几吹笛,赤乌年后一沾巾。

白蘋红蓼洲仍绿,粉堞悲笳夜相促。星月犹多绕树乌,封疆曾是中原鹿。

幸生明世居上游,碌碌那肯奔走休。只今威权半刺史,况复才力惊诸侯。

忆在金螺获神剑,二十馀年经烈焰。临岐拂拭白日回,志士平生从此见。

老我深山奈别何,楚人何处起讴歌。他时过棹应相问,傍宿渔家明月多。

山村即景 其二

清代弘历

筑场纳稼先豳风,南北寒暄协纪中。多是晋齐流寓客,安居朔塞故乡同。

不寐

清代高其倬

萤流高屋影相追,水外疏星拂地垂。吹绉葛衣风渐紧,滴残莼梦漏初迟。

三秋似月才生魄,四序如花半在枝。砧韵虫声愁几许,旅人双鬓最先知。

送林紫涛巡按宣大三首 其三

明代郭之奇

大梁兵气下狼墩,小丑凭陵杂雁门。惯帅虚传李牧野,夸生漫议赵充屯。

乌云结势迎骢马,玉帐随身出绣幡。送子不须秦策赠,凭君铁面驭驹辕。

夜雨有怀柬张桐君兼寄董无休

明代陈恭尹

醉来不觉和衣卧,小楼未灭看书火。梦回四壁走风涛,空床听雨三更坐。

忽忆少时吟兴狂,君与董侯同过我。席门蓬径话终朝,宝马高车停道左。

董侯欲去君且留,予时更鼓潇湘舵。落落风尘老渐来,萧萧白发生无那。

君才自足奋桑榆,致身不肯游青琐。屈伸潜跃各有时,南北东西何不可。

董侯屡寄山阴书,君来日剥离支果。从前屈指几烟云,吾辈幸存非坎坷。

君不见五羊城下阴雨中,刘苑荒芜赵台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