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

唐代骆宾王

边烽警榆塞,侠客度桑乾。
柳叶开银镝,桃花照玉鞍。
满月临弓影,连星入剑端。
不学燕丹客,徒歌易水寒。
赏析

  首联“边烽警榆塞,侠客度桑乾”,言这边报警的烽火刚一燃起,那边御敌的军队就已到来,表现了“侠客”高昂的爱国热情与牺牲精神。与“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之类的诗句相比起来,更显陡率、有力。诗歌的主人公是“侠客”,唯有这样的诗句才能自然、准确地表现出“侠客”的性格,侠客既不同于书生,又迥异于一般的军人。他豪爽而又能雷厉风行。“榆塞”不仅是实际的地点,而且还暗示了战争的正义性。诗中点出“榆塞”,是想表明“侠客”是为了戍卫边疆而出征。

  紧接首联,诗人在颔联中就以生动的笔触,生动传神地表现出“侠客”非凡的武艺。“柳叶开银镝”,这里借用战国时养由基百步穿杨的典故,形容“侠客”箭无虚发,技艺过人。“桃花照玉鞍”,一个“照”字,将奔腾驰跃的骏马写得活灵活现。因为只有马飞驰时,鞍鞯上的金玉饰物才会闪闪发光。这里用的是烘云托月手法,不正面描写人,借写马从侧面衬托出“侠客”英姿飒爽、光彩夺人的形象。

  颈联进一步表现“侠客”勇于拼搏的大无畏精神,“满月临弓影,连星入剑端”,本来是指弓拉得满以致影如十五的圆月,剑出鞘光若闪闪的群星。但诗人有意不直说,反而写成“满月”是临摹弓的影,“连星”是飞入了剑之端。奇思异喻,生动传神。这里关于两军如何对阵未着一字,而敌人的望风披靡由此可见一斑。

  尾联“不学燕丹客,徒歌易水寒”,因郑少府远渡桑干,诗人联想到荆轲的易水之歌。“不学”“徒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说郑少府赴辽从戎,是为了卫国守疆,不同于荆轲的报私仇;二是说此行抱有坚定信念,不作风萧水寒“一去不还”的悲歌。

  这首诗送人从军,写得豪侠壮美。全诗写实的同时,把优美与雄壮两种风格截然相反的事物和谐地统一融合在一个画面中,体现了唐人乐观开朗的胸襟以及新型的战争观念。该诗不但格调高亢,音韵优美,词藻华艳,而且构思新颖,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骆宾王

骆宾王

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有集。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敬业败,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除夕有感

明代王绂

坐拥寒炉夜不眠,漏声听彻欲朝天。但知旧岁逢新岁,不觉中年又晚年。

斗转正临丹阙近,春回应自上林先。幸当昭代惭无补,独立东风思惘然。

五仄体寄何似公

明代伍瑞隆

向夕不得志,仗剑倚落日。地僻过客少,径冷藓迹密。

白露下野草,岁序自倏忽。感此怆五内,有美意不怿。

念子久不至,慷慨咏远室。所契在沥胆,岂曰著与述。

一壑幸独保,把臂岂自失。

和伯兄适庄访立斋

宋代王柏

园林襟带两三家,翁季怡怡意度嘉。
时把酒杯倾月影,或烧石鼎煮天花。
青编有味毋吾隐,白发无情任汝加。
翠竹数午新映石,岁寒只此是生涯。

望盘山未至 其三

清代弘历

诡石危松总出奇,真佳曾未住多时。别来又早二年度,自问经营竟若为。

长田道中梅花

宋代赵蕃

腊前已赋忆梅诗,年后才能见好枝。
我亦嗟渠苦孤瘦,渠应怪我底清羸。
虽然故有临风趣,政尔难忘觅句痴。
回首江东在何许,故人相远费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