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还京

唐代李商隐

黄昏封印点刑徒,愧负荆山入座隅。
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
赏析

  此诗一开头就从这卑微低贱的尉职说起,“黄昏封印点刑徒”,“封印”、“点刑徒”,这就是县尉每天黄昏时的例行公事。诗人不是含糊地一笔带过,而是具体地、不厌其烦地一一点出,更显示了这职责的无聊和不堪忍受。

  第二句“愧负荆山入座隅”,与首句成一鲜明对比,以荆山的巍峨高耸反衬自己的沉沦下僚。李商隐赴弘农尉任时曾途经荆山,并写了一首《荆山》诗,诗云:“压河连华势孱颜,鸟没云归一望间。杨仆移关三百里,可能全是为荆山。”对荆山极力赞美,因此这里才顺手拈来反衬自己的处境。

  诗的后两句是用典:“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相传春秋时楚人卞和在荆山(今湖北南漳县南)得到一块玉璞,曾献之于楚厉王和武王,都被误认为是石头,而以欺君之罪先后把他的双足砍掉。后来,楚文王即位,才使玉人治之,得宝玉,名之曰“和氏之璧”。卞和得璞的荆山与作者所在的荆山同名,故有这样的联想。卞和因献玉而两次被刖足,这是无比悲惨的遭遇。可是李商隐却希望自己能像卞和那样把双足砍断,这样,就再也不必在官府奉迎趋拜了,其惨烈又还迥出乎卞和之上。

  李商隐写作曾被人讥为“獭祭鱼”,因为他很喜欢用典。其实李商隐诗的许多典故都是用得很成功的,比如这首诗,在用典上就有两点很值得注意:一是自然巧妙。诗人是从眼前的荆山联想到卞和得玉石的荆山,又由这一荆山联想到卞和献玉的不幸遭遇,又由卞和之不幸联想到自己之不幸,所以就非用这一典不可。二是花样翻新。它不是一般的比附或替代式的用典,而是根据内容需要来用典,“典”只是辅,只是宾,是诗人此时那种强烈愤懑之情的映衬,一个“羡”字,真是惊心动魄,令人不忍卒读。

李商隐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病间荅许殿卿

明代李攀龙

病客高斋黯澹生,何来一札大梁城。梦回沧海风云色,春落黄河雨雪声。

伏枕自须疑慢世,曳裾兼亦似逃名。可知枚马元同调,谁见千秋出处情。

游神光寺登道山亭读曾南丰先生撰碑

明代陈伯康

不见神光解吐虹,满亭苔藓旧游空。职方诸贡归王会,贤守遗碑见土风。

城郭尚存人物异,江山如故古今同。欲将往事增惆怅,望断烟波没去鸿。

蒲州

清代钱载

缥缈薰风何处台,汾阴后土亦荒哉。维南太华三峰倚,自北黄河九曲来。

鹳雀楼高春几劫,王官谷静瀑如雷。浦州合为潼关守,犄角方成用险才。

王书记以近诗三篇相示各摭其意以诗赓之 其三 呈景仁

宋代司马光

剑山中断融为川,清江双流郁回旋。沟塍阡陌粲如绣,香粳紫芋皆良田。

地灵物秀气淑美,由来衮衮生英贤。朝家文明所及远,于今台阁尤蝉联。

猎缨鸣佩走声望,出入金马如云烟。奈何应辰独壈坎,华发未得离宾筵。

玙璠悬黎已为宝,结绿岂得偏弃捐。愿君弹冠自重惜,邑人行诵子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