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勤政楼西老柳

唐代白居易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开元一株柳,长庆二年春。
赏析

  勤政楼西的一株柳树,是唐玄宗开元年间(注:开元年间为713年-741年)所种,至822年(唐穆宗长庆二年)已在百龄上下,当时白居易已五十一岁。以垂暮之年对半朽之树,诗人自然会怆然动怀。东晋桓温北征途中,看到他昔日手种的柳树都已经有十围那么粗了,曾感慨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对树伤情,自古以来就是这样。难怪诗人要良久立马,凝望出神了。树“半朽”,人也“半朽”;人“多情”,而树在诗人眼中,也是物情同人情。宋代辛弃疾就曾写过“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甚矣吾衰矣》)这样情趣盎然的词句。白居易看到这株临风老柳就好像是出于同病相怜,为了牵挽他这位萍水相逢的老人,才摆弄它那多情的长条。

  诗的开始两句,把读者带到了一个物我交融、物我合一的妙境。树就是诗人,诗人就是树,既可以说多情之人是半朽的,也可以说半朽之树是多情的。“半朽”和“多情”,归根到底都是诗人的自画像,“树”和“人”都是诗人自指。这两句情景交融,彼此补充,相互渗透。寥寥十字,韵味悠长。

  如果说,前两句用优美的画笔,那么,后两句则是用纯粹的史笔,作为前两句的补笔,不仅补叙了柳树的年龄和诗人自己的岁数,更重要的是,把百年历史变迁、自然变化和人世沧桑隐含在内,这是诗人的大手笔。它像画上的题款出现在画卷的一端那样,使这样一幅充满感情而又具有纪念意义的生活小照,显得格外新颖别致。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凌屯田知和州

宋代宋祁

坡殿程篇属思精,飘飘老气薄黔嬴。
一台旧服郎官笔,千骑新提太守兵。
候吏腾装催去舸,故人引脰怅离觥。
云波莫苦秋江阔,自有桃歌用楫迎。

伤歌行

明代沈鍊

淡淡浮云生,飒飒秋风来。客子坐愁思,抱剑久徘徊。

中朝授官爵,本以恤民灾。时俗竞繁华,弃置不复怀。

朝游过上苑,夕宴登高台。弦歌满堂下,旨酒盈樽罍。

富贵岂不乐,贫贱多渴饥。以言推所欲,均半育群黎。

如梦令 夹竹桃

清代周寿昌

红雨绿云相近,劲节也含风韵。打棹入仙源,难道主人休问?

谁信,谁信,崔护错来厮认。

棠溪景 其六

明代张弼

落日下荒墩,渔舟竞来泊。沽酒更相邀,烟波有真乐。

思吴堂

宋代朱之纯

画堂重构一湖中,更述民思渤海公。自昔三年留惠政,至今百里诵清风。

波间??觉欢声别,陌上新传乐事同。从此邦人转怀德,悠悠谷水几时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