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青玉案·天然一帧荆关画

清代顾贞观

天然一帧荆关画,谁打稿,斜阳下?历历水残山剩也。乱鸦千点,落鸿孤烟,中有渔樵话。
登临我亦悲秋者,向蔓草平原泪盈把。自古有情终不化。青娥冢上,东风野火,烧出鸳鸯瓦。

登高 写景 抒情 伤怀
赏析

  此词的上片,重在写景,通过描述触目所见之景,传达出心中的感伤之情。

  首句作者以赞美口吻将河山胜景比作五代时大画家荆浩、关同的山水画卷,充满了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赞叹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第二句笔锋陡转,指出这美好景色已因历经战火而残破不堪。一扬一抑,伤时忧国之心毕见。“历历”句徒然一抑,战争给这大好山水留下分明可数的伤痕:处处可见残破之状。“乱鸦”三句,是对残山剩水的渲染和补足,渲染出离乱、饥馑、荒寒的冷色调,加深了山河衰败,民众流离的感叹。末句虽没有道出渔樵对话的具体内容,但易代之悲,破国亡家之痛已是不言而喻。

  词的下片,则重在抒情,抒写出“登临”之下所触发的悲伤怨苦,同时也是上片“渔樵话”的继续,顺势将自己因家国沦落而泪洒荒原野蔓之间的悲痛尽落纸间,同时把自己对家国的热爱用“自古有情终不化”表白得淋漓尽致。换头二句,紧承上片“渔樵话”的兴亡之感。“自古有情终不化”,是极为重要之句,它既说明了泪洒荒原的感情内因,又进而强调了这种感情的贞坚不化。末三句,则将这种缅怀故国之情形象化,具体化。诗人以此坟头之草不死、坟头野土不散的意象,来表述凑结心头“终不化”的怨苦之情,凄艳绝伦,不同凡响。

  词的上片前三韵,一扬一抑,深沉悲慨已溢见笔端,伤乱忧国心跃现。下片变为主观抒述,聚焦点在“自古有情终不化”之“化”字上。结之以鹭鸯瓦、青娥冢,凝结心头之怨苦,被意象烘托得极凄苦、极悸动,也极见凄艳美。上片下片的收缩都以三个相应观照句,效果均佳。

  此词平直中见委婉,议论中寄深情,是写景,也是咏史,它把古代军阀混乱造成的罪恶,活生生展现在读者面前,比一般咏史之作更为感人。词虽从写景入手,却蕴含着特定时代的沉思哀苦,因此产生一种凄厉、惊心的效果。

顾贞观

顾贞观

顾贞观(1637-1714)清代文学家。原名华文,字远平、华峰,亦作华封,号梁汾,江苏无锡人。明末东林党人顾宪成四世孙。康熙五年举人,擢秘书院典籍。曾馆纳兰相国家,与相国子纳兰性德交契,康熙二十三年致仕,读书终老。贞观工诗文,词名尤著,著有《弹指词》、《积书岩集》等。顾贞观与陈维嵩、朱彝尊并称明末清初“词家三绝”,同时又与纳兰性德、曹贞吉共享“京华三绝”之誉。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初冬十五夜云洲丈招游东林得僧字

明代谢榛

皎皎东林月,初看法镜升。殿沉中夜磬,松隐上方灯。

兴剧催银斝,诗成转玉绳。地非庐霍胜,天许著名僧。

鮕斋寓中白丁香盛开招同朱画庄王燮公龚思补顾晴沙陈絙桥分韵得阴字

清代周照

爱酒须共饮,爱诗须共吟。主人美遥夜,快饮吟春阴。

取彼鲛人泪,溅作花深深。各自唾成珠,明月中升沉。

吹花还度月,劝客当自斟。为君惜嘉树,明我有素心。

素心不常聚,花落难重寻。

丁未仲冬携钵渡江喜过深翠山房巢民先生出小影索题赋赠

清代法鉴

人龙文虎玉精神,写出当年抱膝身。李郭久知天下士,卫荀重见六朝人。

花藏僻巷车常满,竹引仙斋鹤自亲。最爱白云无世态,我来亦为一通津。

金刚随机无尽颂 其三 结实分主

宋代释印肃

劈开三十二,金点琉琉器。灿烂烁光辉,谁解分明契。

叶茂林

明代卢若腾

叶茂林,报主颈血怨主心,心心爱主翻成怨,为主不死辱更深;

慷慨刎喉先主死,焉能视主汤火燖。嗟哉累累若若辈,身濡鲜血献黄金;

缓死须臾竟死矣,遗臭万年讵可任。惟有茂林终不死,长使忠义发哀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