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登新平楼

唐代李白

去国登兹楼,怀归伤暮秋。
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
秦云起岭树,胡雁飞沙洲。
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
赏析

  李白怀着愤懑、失望的心情离开了长安。当他登上新平城楼,远望着深秋景象,时值暮秋,天高气爽,落日时分,登楼西望,目极之处,但见落日似比平日遥远;溪水清净,水波起伏,寒意袭人。此情此景,让李白不禁引起了怀归之情。他虽然壮志未遂,但并不甘心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多么想重返长安,干一番事业。然而,希望是渺茫的。他望着那“苍苍几万里”的祖国大地,联想起在唐玄宗统治集团的黑暗统治下,一场深刻的社会危机正在到来,他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深深忧虑。因此,诗人发出了“极目使人愁”的感叹。

  “去国登兹楼,怀归伤暮秋”写诗人通过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和情感,用铺叙手法描绘一幅离开长安登新平城楼、时值暮秋想念长安的伤感景致,以“怀”、“归”、“伤”、“暮秋”等诗词烘托气氛,能起到点明题旨、升华主题的作用。

  “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秦云起岭树,胡雁飞沙洲””写诗人登新平城楼时所见所闻的叙述,借有巨大气势的事物和表现大起大落的动词,如“天”、“日”、“水”、“云”、“落”、“寒”、“流”、“起”、“飞”等,觥筹交错中,使得诗意具有飞扬跋扈又不失唯美伤感的气势。而“落日”、“寒流”、“秦云”、“胡雁”则勾画出一副凄凉的暮秋景色,这正是诗人怀归忧国,但又无可奈何的渺茫心情的反映。

  “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写诗人登新平城楼眺望中所见后的感受,借景抒情,情含景中,既暗寓自己极度思念帝都长安的心情,又突显诗人为祖国的前途命运而产生“愁”绪,抒发自己的感叹,把情与景关联得十分紧密。结尾的“令人愁”和第二句的“伤暮秋”,遥相呼应,构成了全诗的统一情调。

  诗体在律古之间,李白虽能律,却不是律之所能律。其诗是从古乐府古风一路行来,自成体势,不一定只限于律古。全诗语言精练,不失迅猛阔大的气势,极富韵味,寥寥数笔,却情意深长,流露出诗人壮志未酬、处境困窘的忧伤之情。

李白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送顾水部监荆州税

明代王世贞

仙郎使节出燕台,直向荆门万里开。贾舶春随巴雪下,塞鸿秋共岳云回。

南州竹箭人称美,少府金钱日更催。便酌贪泉知不变,期君还有济川才。

丁卯过采石吊李白

明代丘浚

采石江头,黄土一抔。东有蛾眉亭,西有谪仙楼。谪仙仙去不复返,惟有江水日夜流。

人生一世几何久,不如眼前一杯酒。饥来文字不堪餐,死后虚名竟何有。

请君看此李谪仙,掀揭宇宙声轰然。长安市上眠不足,长来采石江头眠。

百世光阴一大梦,衾天枕地无人共。宁知浩浩长江流,不是糟丘春酒瓮。

此翁自是太白精,星月自合相随行。当时落水非失脚,直驾长鲸归紫清。

至人虽死神不灭,终古长庚伴明月。

酒边次赵东阁韵

宋代叶茵

竹褪粉痕新,销磨九十春。
中年真率性,上古太平人。
有梦诗将圣,无愁酒不神。
静看红紫路,翻覆几回尘。

高宗祀明堂前朝享太庙二十一首 其十七 亚献用《正安》。

宋代郊庙朝会歌辞

威神在天,来格于诚。既载清酤,有闻无声。相予熙事,时赖宗英。

肃肃雍雍,允协思成。

春晓偶成

元代金涓

清晨睡起觉衣单,亭馆东风怕倚栏。一夜好春吹作恨,梨花寂寞雨鸠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