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吉祥寺赏牡丹

宋代苏轼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叙事 赏花 抒情 乐观
赏析

  此诗即是当时记实之作,表现了观赏牡丹的热烈场面和诗人簪花的情趣。

  第一、二两句是写诗人簪花之趣。虽说当时礼俗士大夫集会时可以簪花,但老人簪着花成群结队走在街市上,终觉有些不好意思。为了突出这种心态,作者掀起一道波澜,“花应羞上老人头”,说花不愿上老人的头。而事实是,不管花愿意与否,还是上了老人的头,增添了不少情趣。两个“羞”字,一说人,一说花,相映成趣,语妙天下。同时说明包括诗人在内的官吏最终还是乐于在百姓面前亮相的。花活了,人更活。从而进一步缩小了官民距离,更有意义。

  第三、四两句是写诗人醉归而路人嗤笑的场景。这里诗人恰当地用了杜牧之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十里街市上的老百姓把帘卷上,走出门来观看这支浩荡的插花队伍的经过,只需要点出这一点,当时盛况就好像在眼前。于是,官民同乐的主题也就圆满地表现出来了。诗人之所以在珠帘上钩时用“半”字,是因为作诗需要留有余地,给读者以想像空间,说全上钩,而诗贵活。

  前后联均暗用前人句意,用得贴切灵活,不着痕迹,如同已出。“人”、“花”、“老”、“羞”四字有意重复使用,更使诗的音节回环往复,有助于

  这首诗运用夸张、拟人修辞手法并且连用几个动词,有利于渲染出一种喜剧情调氛围,体现了诗人极高的文学造诣。表现出诗人超矿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在这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我们不难领略到诗人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过溪口广慈院

宋代释显忠

五马重来溪口寺,惟将属吏与门僧。盘云野径行千里,送目危台上百层。

岩桧影寒犹带雪,溪流声涩未销冰。寻常地远无因到,空愧躬良二老朋。

访菊

清代许南英

花事近重阳,高人日日忙。招邀三径外,问讯竹篱旁。

是处吟秋色,谁家赋晚香?萧条休傲我,诗兴倍堪偿。

闻驾幸湖广三首 其一

明代许炯

万乘南巡日,群臣北候时。涂山来玉帛,湘水绕旌旂。

凤辇红云拥,龙文紫气随。圣情思旧国,敢叹大风诗。

三次韵简衍师

明代童冀

祗园何年天雨花,春风两树栖丹霞。苍苔岁岁落红满,不数布地黄金沙。

上人西来住王舍,过眼空花任开谢。两年约我送春归,半榻白云许相借。

新诗脱口犹咄嗟,展卷坐玩山月斜。一自乡山别娄约,十年不试赵州茶。

客里相逢恨不早,道义相忘无丑好。花前几约共凭阑,身外多愁未能了。

黄尘世事相拘牵,况我齿发非壮年。流光催人剧奔电,病眼看花如隔烟。

人生未信长为客,早晚南还慰离索。迎门稚子笑牵衣,此日老怀良不恶。

无题二首

宋代刘克庄

江北尘高战鼓酣,惜无赤壁顺风帆。
城池险固为楼百,郡邑萧条有户三。
明主依然劳圣虑,诸君岂得尚清谈。
呜呼颇牧不复作,谁与儿郎共苦甘。
夕烽一夕彻甘泉,铸印分弓玉座前。
天狗如雷防急变,佛貍死卯竟讹传。
汉家岂可无三策,胡运何曾有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