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襄邑道中

宋代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赏析

  全诗写坐船行进于襄邑水路的情景。首句写两岸飞花,一望通红,把作者所坐的船都照红了。用“红”字形容“飞花”的颜色,这是“显色字”,诗中常用;但这里却用得很别致。花是“红”的,这是本色;船本不红,被花照“红”,这是染色。作者不说“飞花”红而说飞花“照船红”,于染色中见本色,则“两岸”与“船”,都被“红”光所笼罩。次句也写了颜色:“榆堤”,是长满榆树的堤岸;“飞花两岸”,表明是春末夏初季节,两岸榆树,自然是一派新绿。只说“榆堤”而绿色已暗寓其中,这叫“隐色字”。与首句配合,红绿映衬,色彩何等明丽!次句的重点还在写“风”。“百里”是说路长,“半日”是说时短,在明丽的景色中行进的小“船”只用“半日”时间就把“百里榆堤”抛在后面,表明那“风”是顺风。作者只用七个字既表现了绿榆夹岸的美景,又从路长与时短的对比中突出地赞美了一路顺风,而船中人的喜悦心情,也洋溢于字里行间。

  古人行船,最怕逆风。作者既遇顺风,便安心地“卧”在船上欣赏一路风光:看两岸,飞花、榆堤,不断后移;看天上的“云”,却并未随之而动。作者明知船行甚速,如果天上的“云”真的不动,那么在“卧看”之时就应像“榆堤”那样不断后移。于是,作者恍然大悟:原来天上的云和自己一样朝东方前进。

  作者坐小船赶路,最关心的是风向、风速。这首小诗,通篇都贯串一个“风”字。全诗以“飞花”领起,一开头便写“风”。如果没有“风”,“花”就不会“飞”。次句出“风”字,写既是顺风,风速又大。三、四两句,通过仰卧看云表现闲适心情,妙在通过看云的感受在第二句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了既遇顺风、风速又大,而作者的闲适之情,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表现。应该看到,三、四两句也写“风”,如果不是既遇顺风、风速又大,那么天上的云便不会与船同步前进,移动得如此迅疾。以“卧看满天云不动”的错觉反衬“云与我俱东”的实际,获得了出人意外的艺术效果。

陈与义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苏文忠公

宋代岳珂

云涛稽天,睨而陆之。神龙在渊,颔而触之。一世谝谝,稚而畜之。

节坚气全,墨卿卜之。淳古简严,芝繇仆之。劲直不然,?鲊目之。

趣章永丰祈雨

宋代赵蕃

高田卷苍埃,下田积荒穞。
频闻父老叹,似诉车戽苦。
吾乡地犹薄,有类家素窭。
旱繇十日晴,潦自三尺雨。
吏斯靡常祷,神得夸屡许。
近虽略丰稔,曾不厚仓庾。
桑麻籍铢两,门户强撑拄。
往时属初夏,插秧未终亩。
甘膏偶愆候,人意已深阻。
沛然天为赐,翕尔农遂举。
沉忧释阽危,乐事觊安堵。
迨今几何日,所历无废土。
岂惟劳手足,殆欲病腰膂。
早禾穗且实,晚稻花半吐。
更宽经旬虞,当作有岁取。
奈何又觖望,嗟尔复奚补。
云师匪云怠,风伯敢固拒。
烹鹅竟何术,象龙恐非古。
精诚苟潜运,响应犹或俯。
谁能任此责,再拜谢明府。

坐春草亭怀谭韦庵

清代熊士鹏

去年亭畔草,又绿春草亭。朔雪老双鬓,春风吹不青。

富川故人屋,樊口木兰舲。空有王孙怨,鱼书付杳冥。

灵峰

宋代杜范

造物幻奇杰,立石环坚城。
拔地数千尺,变见百怪形,
两夫屹当关,左右排戈兵。
崛起万古雄,护此钟鼓声。
我来自尘寰,一见主目惊。
把酒对此奇,坐使世念轻。
明朝下山去,此石留吾膺。

旷伯逵移花竹石盆

明代刘崧

慈竹绿而贞,慎草青以润。披纷瑞香蟠,纠屈栀子韧。

蓬然出众美,生意各欣振。虚庭荫深广,烈日光不瞬。

泉石涵清妍,盎盆陟崇峻。移床坐其侧,凉吹飒两鬓。

重门掩苔藓,尘迹戒蹂躏。赏幽君子心,席地频洒汛。

茗瓯既己陈,酒盏焉得摈。高情寄林壑,乐此乐无竟。

我惭去田园,畏暑剧焚烬。抱瓮息林阴,还思问田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