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题乌江亭

唐代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赏析

  诗作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男子汉”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此诗与《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是杜牧咏史诗的特色。诸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题商山四皓庙》),都是反说其事,笔调都与这首诗类似。这首诗借题发挥,宣扬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可取的。

杜牧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村舍

宋代陆游

空谷人稀到,新寒病顿轻。
晨霜催小猎,宿雨润新耕。
草莽秦驰道,云烟越故城;千年不磨灭,惟有暮山横。

遂宁府始见平川喜成短歌

宋代范成大

峡之西,遂之东。更无平地二千里,惟有高山三万重。

不知谁人凿混沌,独此融结何其工。我本江吴弄水月,忽来踏遍西南峰。

不知尘界在何许,但怪星辰浮半空。直疑飞入蝶梦境,此岂应有人行踪。

今朝平远见城郭,云是东川军府雄。原田坦若看掌上,沙路净如行镜中。

芋区粟垄润含雨,楮林竹径凉生风。将士欢呼马蹄快,康庄直与锦里通。

半年崎岖得夷路,一笑未暇怜飘蓬。

题张学士闲云馆

明代于慎行

芙容江馆闭霏微,江面闲云拥钓矶。
春色不胜芳草绿,萋萋长似待人归。

忆友

明代张嗣纲

早结金兰契,幽居大水边。浣沙非暨石,煮茗别罗天。

解袂才三日,分襟似十年。小窗虚旧月,何夜复团圆。

大司马桐溪钱公总制两广

明代霍韬

粤峤带鲸海,万里瞻长安。百年豢太平,氓民家安完。

迩来厄会并,言之心悽酸。茅闾室磬悬,野聚冤骨乾。

农夫春耕牛,卖钱输县官。弟兄饥流离,应门存丁单。

稔秋犹不食,何以度冬寒。县官匪不仁,谁教胥饕飧。

居复罟贼巢,妻孥全更难。桐溪借点润,全粤网民宽。

春雨枯株林,霜飞柏台端。敝民涤百忧,而无昔年叹。

粤人见桐溪,朝阳孤凤丹。虑惟枢轴臣,难期长盘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