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画堂春·寄子由

宋代苏轼

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净鉴新磨。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
写景 抒情 思念
赏析

  上片追叙宋神宗熙宁四年秋,苏轼与苏辙同游陈州(今河南淮阳)柳湖的情景。当时,苏辙在陈州任学官,苏轼由汴京赴杭州通判任,途经陈州,二人相晤甚欢。词中以柳湖为中心描写景物,展开了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柳湖以“柳”取胜,开头“柳花飞处”四字便是着力的一笔。对于湖面,苏轼着重写出它的明净,用刚刚打磨过的镜子(“鉴新磨”)来形容。苏轼笔下的景物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如“花飞”、“麦摇波”、“飞棹”等都富有动感,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自在、轻盈的美的境界,烘托出苏轼、苏辙二人游湖时欢快、悠闲的心情。

  下片写当前景物,并抒写了苏轼、苏辙二人离合的情思。开头两句用对仗描写眼前景物,在平坦、广阔的原野上,水天连成一片,波光粼粼,小楼上风和日丽。一切平静,安适,隐含着传告平安的意思。然而一想到远在济南的弟弟苏辙,苏轼心中便波澜突起。最后两句情、景兼到,抒写离愁曲折有致,而又深切动人。“暮云多”,既是楼头远眺所及的实景,因而成了苏轼远望济南的障碍物。篇末提到“归去”,是因为苏轼、苏辙二人早年曾有,早日隐退而为“夜雨对床”之乐的约定(参见苏轼《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苏辙《逍遥堂会宿二首》、《再祭亡兄端明文》),即使日后能如愿以偿,与当前的别离仍有巨大的“时间差”,因而深感痛苦和无奈,可见离愁的深重。

  全词,表达了苏轼对苏辙的思念之情。上片、下片之间的虚实变化用了“暗转”的写法。上片是由苏轼的回忆所构成的虚境,下片头两句则转换成眼前的实境,而其间未用任何字面加以提示,前后的联络与变化形成了一种“暗转”。这是写作艺术浓缩的结果。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吊从兄岛

唐代无可

尽日叹沉沦,孤高碣石人。诗名从盖代,谪宦竟终身。
蜀集重编否,巴仪薄葬新。青门临旧卷,欲见永无因。

临岐自叙诗 其二

明代宗臣

一谪人间四九年,青山万里隔苍烟。我今更去华阳洞,千树桃花待举鞭。

冬菊 其一

明代屈大均

冬来方见汝,自是岁寒姿。岂敢伤迟暮,梅花更后时。

雪深佳色淡,霜重落英垂。多少重阳节,争开不自持。

应制状元红

金朝郝俣

仙苑奇葩别晓丛,绯衣香拂御炉风。巧移倾国无双艳,应费司花第一功。

天上异恩深雨露,世间凡卉漫铅红。情知不逐春归去,常在君王顾盼中。

题欧阳先生段君墓志铭后

元代郭钰

翰林欧阳公,文章满天下。段君墓碑亲手题,美玉精金动高价。

雄词传世发幽光,奇气腾空照长夜。段君有子渥洼马,荣亲何待为卿亚。

白云山空心共飞,宰树雨寒泪盈把。嗟我邑子栖林野,白鹭青原遍儒雅。

今晨始得读君碑,才名岂是寻常者。钟鼓清时金谷园,衣冠前辈洛阳社。

人间万事力可为,子孙振耀古来寡。君家旧德今见之,复使乡邦共悲咤。

何时却得拜君坟,临风絮酒哀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