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临江仙·洞庭波浪颭晴天

五代牛希济

洞庭波浪颭晴天,君山一点凝烟。此中真境属神仙。玉楼珠殿,相映月轮边。
万里平湖秋色冷,星辰垂影参然。橘林霜重更红鲜。罗浮山下,有路暗相连。
咏物 写景 抒怀
赏析

  这首描绘的是洞庭湖秋夜的景色,即使没有标题,也仍然表现了泛舟游览的景致。

  上片第一句,极言洞庭之大,可说是抓住了这湖的特色。句中的“飐”字,表现了风吹浪动的场面。但此句并非写浪涛的汹涌,而是湖面的广阔。第二句,写在湖面上遥望君山,如一点凝烟。这里仅用“一点凝烟”来描绘,既反衬出湖面宽广,更为画面添了一种神秘朦胧的情韵。第三句紧承上句,说明神秘朦胧的君山是神仙的世界。第四、五两句“玉楼珠殿,相映月轮边”,是作者对仙境的想像。这两句承上君山、仙境而下,“相映月轮边”,景色奇丽,又自然的交代了作者游湖是在夜间。

  下片开头,“万里平湖秋色冷”作者以“秋色”点名时令。后又着一“冷”字,则使境界全出,妙不可言。一个“冷”字不仅表现了湖水宽阔,为秋色增寒,让人仿若身临其境。天为秋夜,湖面之气温,人之体肤心理感受,都包容于此一字中。这种冷,只有身处水天空阔之中才感觉得真切。第二句以星斗下垂,写湖面视野开阔的景象,与杜甫《旅夜书怀》中所写下“星垂平野阔”意境相同。第三句写的是洞庭湖畔桔林,经秋霜一压,桔子成熟,更显得红艳娇美。给人以视觉享受。最末两句,将洞庭湖与号称道教“第七洞天”的罗浮山联系起来,表现了诗人对仙境的向往。

  牛希济《临江仙》共七首,都是咏往昔神仙之事,其共同的特点是语言芊绵温丽,写景抒情,融为一体,其凭吊凄凉之意,蕴含其中,深得咏史之体裁。而从此首词来看,作者运用虚实相间的写作手法,充分的驰骋想像,淋漓尽致的写出洞庭湖的神韵。在文字的运用上,自然平易,有一种清新明丽之感。

  这秋景是真境,或是幻境,该是真真幻幻,真中有幻,幻中有真吧。洞庭素称"八百里"。说波浪连天,湖中君山犹似一点,虽不免夸张,终属真境,说君山是神仙所居,上有"玉楼珠殿",与明月交辉,则是神话传说,属幻境。说湖中星影参差,随波上下,湖畔霜华遍野,橘林如丹,是真境;说洞庭与千里之外岭南的罗浮山相连,却是传闻之词,应属幻境。真境,固然歌颂了山河壮阔,幻境,也为这壮阔著上虹霓船的奇丽色彩。真真幻幻,虚虚实实,共同构成这阔大的词境共同衬托出词人阔大的襟怀。

牛希济

五代词人。生卒年不详。陇西(今甘肃)人。词人牛峤之侄。早年即有文名,遇丧乱,流寓于蜀,依峤而居。后为前蜀主王建所赏识,任起居郎。前蜀后主王衍时,累官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随前蜀主降于后唐,明宗时拜雍州节度副使。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寄别同署诸丈

明代郭棐

画省当年并马游,可堪独上木兰舟。天涯节序纷红叶,海内交情几白头。

客梦犹悬燕地月,归心已趁雁城秋。欲知别后重相忆,夜夜天南百尺楼。

览镜

宋代孔平仲

拂拭菱花试一临,貌随年改叹光阴。朱颜惨淡尘埃满,白发萧疏瘴雾侵。

自笑腐唇因苦学,谁知瘦骨为愁吟。平生履行无人识,嗟尔顽铜岂照心。

广哀 其一

清代钱澄之

将军兵未散,何事欲捐生!尽室沈沧海,单车指旧京。

衣冠老父泣,意气敌人惊。西市风沙起,天心正不平!

次韵昙师以某焚三代赠黄所示长句

宋代史浩

霁天破晓严清霜,宿具赠帛罗豆觞。旌旗蔽野气轩昂,夹岸更复飞舟航。

金炉细爇百和香,绛笼然蜡影交光。问予何事出柴桑,为指白云山中央。

岩岩双表鹤翅张,松楸霭霭摩青苍。渐登幽域至飨堂,向来百物陈满床。

锦囊纶诰列前行,奠酌器皿皆琳琅。祝言小子心不遑,几年恤典箧笥藏。

抵今方获燔赠黄,觊灵来兮染指尝。潜德既拜天褒扬,后嗣感激两泪滂。

帝恩欲报方思量,忽睹健句如柏梁。葩华盈轴艳春阳,建安七子谁可当。

何止李杜万丈长。再四披阅予敢忘,同来亲宾皆在旁。

共诧粲可能文章,其中一客起鸣吭。众骇何为色不康,未甘释子侵予疆。

忆江渎池庐

清代顾印愚

藕根迸水青钱小,竹箨铿林绿襁斑。初夏池塘忘不得,乱书重叠对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