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

宋代李之仪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赏析

  这首词,作于李之仪居今当涂期间的某年春天。

  凌歊台,南朝宋孝武帝曾建避暑离宫于此。实际上,凌歊台并不很高(据《太平寰宇记》载仅高四十丈 ),只是因周围平旷,才望得很远。李之仪的这首词就是登此台远望之所得。目的在借景发挥,借登凌歊台以抒发内心的感慨。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 。”起首用“偶向”二字,便透露出他平时幽居抑郁的心情。李之仪虽身在江南,心犹念汴京和故土(李之仪的家乡在今山东无棣 )。登高以眺远,自难免引起万千感触。但词人仅用“春光已过三分”一句概括他种种思绪,把无穷的空间感化作有限的时间感,从而收到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 销魂”一词,兼有极度高兴和极度伤心两方面的含义。

  “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飞花、坠絮,本都是自然形态的东西;但经过诗人的渲染,便都变成了含情物。飞花,指他人之乘风直上,舞态翩跹,得意非常;坠絮,喻己身之遭谤被逐,堕地沾泥,了无痕迹。

  下片点明题意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伤感甚”,指以往岁月里所遭受的政治打击。“那堪旧恨仍存”,意味着此刻、此后仍然“旧恨”绵绵。“清愁”,指所触起的新愁。词人在“愁”字下加用“满眼”一词,便使人觉得愁如春天的游丝弥漫空际。至于愁些什么,词人并未明言,因此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共谁论”,进一步表明诗人块然独处,竟无人可为解愁。

  “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却,这里作“岂”解,“却应”即“岂应”。词人目睹凌高欠台下春草丛生,很自然会联想起淮南小山《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著名诗句。但李之仪这里的“王孙”指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词人把归乡不得的怨恨归咎于春草的不解相忆,实乃貌似无理却至情的说法。

  纪昀《 四库全书总目·姑溪词提要 》谓李之仪“小令尤清婉、峭蒨,殆不减秦观。”可谓一语中的,总括了李之仪小词的特点。这首词就是明证。

李之仪

李之仪

李之仪(1038~1117)北宋词人。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汉族,沧州无棣(庆云县)人。哲宗元祐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遇赦复官,晚年卜居当涂。著有《姑溪词》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题跋》二卷。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王荆公

宋代罗大经

错认苍姬六典书,中原从此变萧疏。
幅巾投老钟山日,辛苦区区活数鱼。

书承天寺西斋壁

宋代释德洪

半年客食毗陵寺,颇厌尘埃污衲裙。虽有一身犹外物,且将万事付浮云。

忽思放浪佳山水,要与顽麻散骨筋。凉夜满庭风露重,竹梢微月欲纷纷。

悼乐工刘淮

明代岳岱

曾随正德年中驾,亲见昭阳殿里花。
燕赵悲歌何处觅,旅魂飘泊楚天涯。

过苍梧赠梁兆瑚明府 其二

明代区怀瑞

自我鸡坛盟,因君为矩彟。十载蓬累间,文义资然诺。

韬藏轮囷奇,不肯居篱落。叱驭奋天衢,六辔驱皇驳。

经术待中兴,轸念先民瘼。岩邑赖拮据,炎洲暂荒度。

火山剑始硎,冰井缨斯濯。爰书鸟迹中,琴曲庭花落。

吏循兼似隐,仕道优而学。缅怀清静理,勋业归麟阁。

题陈氏荣寿堂八景为陈邦衡先母夫人作 其四 古观清幽

明代许炯

何年福地起珠庭,芳草残碑字半倾。苔径风回松子落,石坛秋老菊花清。

青牛过去留遗迹,白鹤归来认故城。闻说瑶池降王母,高堂应伴董双成。